Java基础13
面向对象
-
面向对象编程(Object-Oriented Programming,OOP)的本质就是:以类的方式组织代码,以对象的形式(封装)数据。
- 三大特征:封装,继承,多态。
- 从认识论的角度考虑是先有对象后有类。对象,是具体的事物。类,是抽象的,是对对象的抽象。
- 从代码运行的角度考虑是先有类后有对象。类是对象的模板。
-
类与对象的关系:类是一种抽象的数据类型,它是对一类事物整体的描述/定义。但是并不能代表某一个具体的事物。对象是抽象概念的具体实例。
-
创建和初始化对象:
-
使用new关键字创建对象:使用new关键字创建的时候,除了分配内存空间之外,还会给创建好的对象进行默认的初始化以及对类中构造器的调用。
public class Student { public String name; }
public class Demo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new 关键字创建对象 Student xiaoming = new Student(); } }
-
类中的构造器也称为构造方法,是在进行创建对象的时候必须调用的,并且构造器有以下两个特点:
-
必须和类的名字相同。
-
必须没有返回类型,也不能写void。
public class Student { public String name; // 默认隐式的无参构造器,如果类中存在有参构造器,想要使用无参构造器必须显示无参构造器 public Person() {} // 有参构造器 public Person(String name) { this.name = name; } }
-
-
-
封装:是面向对象方法的重要原则,就是把对象的属性和操作(或服务)结合为一个独立的整体,并尽可能隐藏对象的内部实现细节。
- 程序设计要追求"高内聚,低耦合"。高内聚就是类的内部数据操作细节自己完成,不允许外部干涉;低耦合:仅暴露少量的方法给外部使用。
- 数据的隐藏:应禁止直接访问一个对象中数据的实际表示,而应通过操作接口来访问。
- 属性私有,通过get/set方法获取。
- 封装的好处:
- 提高程序的安全性,保护数据。
- 隐藏代码的实现细节。
- 统一接口
- 提高了系统的可维护性。
-
继承:对一批类的抽象,从而实现对现实世界更好的建模。
- Java类中只有单继承,没有多继承!通过extends关键字表示继承关系,子类是父类的扩展。
- 继承是类与类之间的一种关系。除此之外,类与类之间的关系还有依赖,组合,聚合等。
- 继承关系的两个类,一个为子类(派生类),一个为父类(基类),子类继承父类。
- 子类和父类之间,从意义上将应该具有"is a"的关系。
- 在Java中,所有的类都直接或间接继承Object类。
// 父类 public class Person { public String name; public void say() { System.out.print("Hello!"); } }
// 子类继承了父类,就会拥有父类public修饰的全部的方法 public class Student extends Person { }
// 子类 public class Teacher extends Person { }
- 方法的重写:
- 需要继承关系,子类重写父类的方法(static,final,private修饰的方法无法重写)。
- 方法名和参数列表必须相同,方法体不同。
- 修饰符:范围可以扩大但不能缩小。
- 抛出的异常的范围可以被缩小,但不能扩大。
-
多态:
-
同一个方法可以根据发送对象的不同而采取多种不同的行为方式。
-
一个对象的实际类型是确定的,但可以指向对象的引用类型有很多。
-
多态存在的条件:
- 有继承关系。
- 子类重写父类的方法。
- 父类引用指向子类对象。
-
多态是方法的多态,属性没有多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