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导体行业的技术人员如何进行职业规划?TD、PIE、PE、FAE、EE等岗位如何抉择?
本文将从工作内容、独立度、产业链附加值以及个人经历这四个方面,解释半导体工艺整合工程师(PIE)和工艺工程师(PE)的岗位区别,希望对各位的职业规划有所帮助。
(1)从工作内容的角度
PE是针对某一个环节的专精工程师,PIE对芯片制造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都要有所了解。
举个例子,测试组有两个操作人员AB,两个工程师CD。
A比较熟悉甲乙两台设备的操作流程,B比较熟悉丙丁两台设备的操作流程。
AB只会机械地按照规范的要求进行操作,一旦设备报错,他们就无法解决了。
工程师C负责甲乙两台设备,可以设置、修改甲乙的测试程序。工程师D负责丙丁两台设备,可以设置、修改丙丁的测试程序。
当AB遇到问题时,CD就要出手解决。
那么,PIE承担的是什么角色?PIE需要跟AB比较设备的操作熟练度吗?需要跟CD比较修改测试程序的能力吗?都不用。
PIE对芯片的测试结果负责。除了熟悉工艺流程外,PIE的另一基本功就是对测试数据要了如指掌。
几十个测试项,测试条件是什么?为什么设这个条件?某一项的合理范围大概是多少?
PIE不需要亲自动手测试芯片,你有权利要求测试PE和操作人员给你提供测试数据。
但,对数据的分析就是你的职责,也是你的看家本领了。
芯片制作是包括数百道工序的长流程,其中的独立工作甚至有成千上万道。
PIE的全局意识至关重要,你得识别出,这上千道工作中,哪些是操作工可以做的,哪些是PE可以做的,哪些是非你不可的。
操作工能做的工作占了60%,PE能做的占了30%,剩下那10%,才是PIE要亲力亲为的工作。
PIE的工作权重最小,但却是总领全局的工程师。
操作工的工作量虽然最大,但多是重复性的工作,PE和PIE都能做。
PE的工作更难些,对分析能力和责任心有着更高的要求。但是PE的很多时间不得不用在解决工艺异常上,视野容易局限在一隅。
PIE的工作,需要熟悉芯片制造的所有环节,需要对流片结果负责,需要协调几十上百人进行合作。
如果说芯片制备是一场为期两月的火车旅行,PIE便是牵引全列的火车头,决定前进方向。
(2)从独立度的角度
啥叫独立度呢?就是独立于平台的程度。我现在有个体会,一份工作的稀缺性高低,与这份工作的独立度强相关。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PE这个岗位不太理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PE的工作高度依赖设备。
比如光刻PE,主要工作就是对付光刻机,他得熟悉机台的各种用途,得清楚如何使用机台实现各种功能。
这就带来了一个副作用——你在担任PE期间所做的技术积累,与公司的设备强相关。
那么问题来了,你的技术是跟天天打交道的这几台设备绑定的,但你离职时,又不能背着光刻机一块走。
这种情况下,如果你想跳槽,你的选择空间就比较狭窄了。
只有去那些设备类似乃至相同的公司,才能有效利用过往积攒的技术。
然而,即使新公司的设备与之前的设备一模一样,使用年限和机台状态不同,做的产品不同,之前的技术经验也得打折扣。
换句话说,你在工作期间积累的技术遭遇了隐形的贬值。
也就是说,就PE这岗位而言,工程师的价值,是附着于设备之上的。
光刻机这些设备,其实也就是个工具,只不过这工具极其昂贵。
假如你是个老板,果园里的草莓太多了,招两个人帮忙采摘。
如果给他们一个塑料盆装草莓,你肯定不会在意。
但如果给他们一个金盆,你关心的,恐怕就是这金盆的状况了。
当他们捧着金盆去摘草莓时,力气再大,技术再好,恐怕都没那么重要了。
再往下想,假如你学会了如何种草莓,你的选择权就大了。因为全世界有很多的果园,老板们都想用草莓赚钱。
当你深刻理解了种草莓的流程,保存在脑子里。去了任何一个果园,都能建立起这套流程,并将其标准化。你就是一个优秀的草莓PIE了。
当你深刻理解了草莓生长的原理,又成功培育过一两种畅销的变异草莓。去了任何一个果园,都能复现出它们。你就是一个优秀的草莓研发者了。
(3)从产业链附加值的角度
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我处在微笑曲线的哪个位置?
微笑曲线,一端是知识财产,由设计人员掌握,另一端是品牌服务,由销售人员维护。
也就是说,附加值最丰厚的区域集中在产业链的两端——设计和销售。
如果没有研发能力,那就只能在已有的产品市场里卷成本,辛苦不说,利润也微薄。
如果缺乏营销能力,酒香也怕巷子深,再好的产品,过了热销周期,也只能沦为废品。
处于中间的制造端,附加值最低。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门槛有高低。
左边的研发环节,技术与资本密集型,汇集了巨量的教育资源和科研资源,以科研人员、高级工程师为核心,形成了难以逾越的技术壁垒。
右边的营销环节,信息与管理密集型,经验丰富的管理者、销售人员集中在此,确保产品的流通,形成了市场洞察上的壁垒。
中间的制造环节,劳动密集型,从业者多数是工人,没啥壁垒。
从这个角度看,芯片行业的诸多岗位,哪些前景更好,一目了然。
在设计端,研发工程师是新产品的发掘者。竞争对手出了哪些新产品,自己选择哪个技术方向进行开发,研发人员负责搜集汇总这些信息,决定今后的开发方向。
在销售端,老客户的需求有什么变化,哪个新领域有打入的可能,如何对客户反馈的问题做出迅速的反应,这些信息离销售人员最近。
夹在中间的制造端,就得被上游和下游牵着鼻子走。
设计端决定新产品的开发方向,向制造端输入工艺开发需求。
销售端反馈已有产品的市场需求,向制造端输入生产任务。
相比设计端和销售端,制造端的PE(工艺工程师)、EE(设备工程师)、质量工程师这些岗位,发展前景就没有那么好了。
其他产业也是这样。像苹果公司,产品研发和品牌营销牢牢攥在手里,制造环节就交给富士康这样的代工厂。既获得了大部分利润,又将成本较高的制造过程外包了出去。
(4)从个人经历的角度
个人体会,做技术的,如果在一个小方向钻得太深,并不是好事。
在1个坑挖20米深,往往不如在10个坑挖10米深。
PIE虽然在各个环节不如PE专精,但胜在对芯片的制备流程有着整体性认识,每一步要实现什么目的也很清楚。做出来的产品就是自己的成果。
PE容易局限在自己的那个小领域,对其他环节往往所知甚浅,因此对芯片制备的全貌缺少概念。
我有一个想法,其实从投料,到制作,最后完成芯片制备,这个过程就像是陪小朋友长大。
芯片的原材料投下去了,开始加工了,这就是婴儿呱呱落地了。
之后,原材料要经历一系列的处理,比如刚刚提到的光刻、干法啥的,这就像小朋友从小到大的经历。
三四岁以前,他的生活还不能自理,需要爷爷奶奶、保姆、医生各色人等的照顾。
长大一些,能上幼儿园了,要接受幼师的教育。再大点,就要面对小学、中学老师了。
PIE大概就是原材料的父母,负责呵护他长大成芯,但光靠PIE是远远不够的。
孩子的教育需要老师,生病了需要医生,就像芯片的原材料,光刻工艺遇到问题了需要光刻PE,干法工艺遇到问题了需要干法PE。
父母不可能掌握与孩子相关的所有知识,PIE也不可能掌握与流片相关的所有知识。
父母要做的,是在不同阶段与保姆、医生、老师这些不同的专业人士沟通,确保孩子健康成长。
PIE要做的,也是在不同阶段与光刻PE、干法PE等更加专精的工程师沟通,确保原材料顺利成长为芯片。
小朋友长大成人要18年,原材料长大成为芯片可能只要两个月。PIE的职责,就是护送它完成蜕变,安全入库。
成功开发了一款产品,首要功臣便是PIE,正如一个考上清北的孩子,人们首先会夸赞他的父母教导有方。
各位奋斗在半导体行业的同学,可以对照自身情况,整理职业规划。向上攀爬的那条路,从来都是艰难险阻而又热血沸腾。
祝各位都能过上想要的生活~
关注晏小北,聊聊芯片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