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其说“不”,不如试着理解“不平”背后的底层逻辑。
芯片工程师,聊聊职场中的另一种常见的“不平”——小兵和领导之间的“不平”。
也就是经常看到的现象:活儿都是下面人干的,最后报奖排名,领导第一。
抛开情绪,尽可能客观地分析这现象。
能够合规地将小兵的工作成果,为己所用,这便是领导的重要优势之一。
但并非只有领导有这优势。
我们作为研发人员,虽然属于小兵,但是否也在不知不觉中,利用了别人的工作成果?
当然有。
比如,开发一款新产品,我的工作,是确定器件结构、整合工艺流程。
但在某些单步工艺的开发上,便要仰仗PE(芯片工程师)。
道理很简单,在光刻、干法等细分领域,我不如PE专精。如果事事亲力亲为,开发新产品,遥不可及。
然而,一旦成功开发了一款新产品,首功却属于研发工程师。
这算不算将PE的工作成果,据为己有?或者说,PE算不算为我打工?
不乏有人质疑这种分配模式的合理性,恰如有人质疑领导凭什么包揽所有功绩。
这种情况,常常让人觉得不公平。
本质上,是分配模式的争议。
分配什么?
分配功绩。
既然开发一款产品,并非你一人完成。待到论功行赏,凭什么研发人员就能排第一?
开发工艺的PE,往往只能被带上名字。更不必提那些实际操作的工人,压根没有姓名。
往上看,同样如此。
所有研发人员做出的成绩,都属于领导。
为什么会这样?
我想到的解释,是市场经济体系。
2025年的中国,与1925年的中国,最大区别是什么?
以经济的角度,最大的区别,当属分工。
余华这样的作家,可以在两个月内写完一本小说,但就算给他两年时间,也未必能独自制造出一支铅笔。
这便是分工的威力。
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到分工极其精细的现代工业经济体系。经济面貌已经焕然一新,思维方式却并未随之转变。
像芯片这样的高精尖工业品,即便是肖克利、摩尔或张忠谋,也无法独自制作,必须仰赖千万人的分工。
但,分工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合作。
既然是合作,就需要主事人,或者说,话语权更大的主导者。
在公司这样的科层制组织中,
职级更高的领导,就是这样的主事人。
主事人的工作,是管人,而非管事。
换句话说,push手下的小兵正常干活,就是他的工作。
按照这逻辑,小兵的工作成果,当然也算他的功绩,因为他起到了计划和监督的作用。
再从另外两个角度给出解释:(1)不可替代性(2)搭建平台的逻辑。
第一点,是比较不同岗位的不可替代性。
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一个规律,从研发总监,到研发工程师,再到PE,不可替代性,逐渐降低。
换言之,不可替代性越强的角色,有更多机会,将他人的工作成果,为己所用。
就像2022年世界杯。
阿根廷国家队,球员、教练、医务人员、后勤人员……
数百人的通力合作,才赢得了大力神杯。
场上11名球员,缺少任何一人,都无法夺冠。但,赛后的那几张著名合影,以及最引人注目的讨论,多半给了梅西。
这不公平吗?能说梅西窃取了队友的工作成果吗?
不能。
因为梅西在这支队伍中,不可替代性最强。
马太效应,是人类社会颠扑不破的规律。想有最大的收获,就要成为最稀缺的领头人。
第二点,是搭建平台的逻辑。
生产线,是一个制备芯片的平台。
但,平台并非凭空出现,而是经过无数努力,才得以展现在你我眼前。
从争取政策、设法融资,到建设工厂、导入设备,以及制定制度,打开市场。
这些从我们进入公司起,便习以为常的景象,其实并非与生俱来。
是当初某些人,历经艰难险阻,才完成创建。
后来,这些创建者成了领导,
于是产生想法:连这平台都是我搭建的,你们这些晚辈,在这平台上做出的成绩,当然有我一份。
从这个角度看,这种想法,似乎也合理。
再缩小视野,看看某款产品的平台。
一般来说,同一代产品,共享一套平台。体现这平台的,便是这代产品共用的工艺流程。
研发或PIE,是工艺流程的整合者,亦即产品平台的搭建人。
串好工艺流程后,PE便可在这产品平台上,精雕细琢。
于是,PE们的工作成果,无形之中,也被研发或PIE所用。
换言之,CTO之类的领导,参与搭建了整个生产线的大平台,从而得以共享所有研发人员的成果。
研发或PIE,参与搭建了某款产品的小平台,从而得以共享某些PE的成果。
不管如何解释,弱势岗位的工作成果,会为优势岗位所用,这是个不争的事实。
从这个角度,亦可以对各个岗位的价值进行评估。
我所在的岗位,是可以将其他人的工作成果为己所用的优势岗位?
还是只能接受任务输入,为他人做嫁衣的弱势岗位?
埋头苦干之余,也得思索脚下这条路的前景。
关注@晏小北,理解芯片与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