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发现,只懂技术,根本推不动自己的实验进度时,我开始琢磨技术之外的东西。
外企问:你上次说的那个PIE(工艺整合工程师)和PE(工艺工程师)合作的问题,很有意思。再谈谈?
我说:嗯,照我看,其实这是个“委托-代理”问题。当你想把一件事委托给别人做的时候,以能力和意愿为横纵坐标,可以分成四种情况。
1、有能力、有意愿 2、无能力、有意愿 3、无能力、无意愿 4、有能力、无意愿。
第一象限是最理想的,你委托的那个人,能力足够解决问题,也有做这件事的意愿。你们的合作会很顺畅。
第二象限常见于某些工作积极的操作人员,虽然愿意帮你,却无法解决你的问题。
第三象限不用说了,要么另找他人,要么自己动手解决。
第四象限最棘手,对方的能力足够,却不想帮你。这也是研发与PE沟通时,经常遇到的问题。待会再说怎么解决。
以我的经验,流片初期,最多的情况就是第四种,你想找别人帮忙开发工艺,投下了实验批,却发现这批次寸步难行。
为什么?因为你用的不是已经成熟的量产工艺,是从未做过的新工艺,而你只能给出大致的方案,具体的工艺条件还得靠PE去摸。
那么问题来了,PE为什么要帮你?别人有一堆事情要处理,凭什么再挤出时间帮你开发新工艺?退一步说,即便别人有空,谁不想摸个鱼,玩个手机?
外企说:你可以提正式需求啊,研发新产品总要向上游提需求嘛。
我说:理论上是这样,但如果PE的积极性不高,这开发仍然是龟爬。
别人并不会拒绝你,但只要他想,就能找到一万个正当理由拖着你。很多事都是这样拖着拖着就黄了。
令行禁止是非常天真的想法,条条之间的推诿、块块之间的扯皮才是真实世界的常态。
所以研发工程师的协调能力至关重要。你如何让别人心甘情愿地替你干活?
或者用上面的分类,如何将你面对的“委托-代理”问题,从第四象限转换成第一象限?
之前说了两点,一是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二是照顾PE的情绪价值。今天说点别的。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为什么PE配合的积极性不高?因为你们的激励未必相容。
你为啥要开发新工艺?因为你要做新产品。为啥要做新产品?大概源自领导的压力。
但,一旦有了好的结果,奖金、名声乃至向上发展的空间,你都会得到,因为你是这产品的负责人,做出来了,这就是你的成果。
但各环节PE并不能直接感受到开发新产品给他们带来的好处,他们看到的,是你安排了一堆活,让他们在处理量产工艺之外,又增加了额外的工作量。
所以说,要激发他们的动力,你就得想些办法。
HR问:这块很有意思,一般都有哪些办法?
我说:打工人当然不可能给打工人发钱,但可以设身处地替别人考虑考虑。
比如,有什么成果了,别忘了带上人家,对人家的发展多少有点帮助。
再比如,流片过程中,在他负责的环节出现了异常,视情况斟酌,如果损失不大,又是无心之失,可以考虑帮忙兜住,避免让质量人员找他的麻烦。
总之,你要让PE觉得,帮你干活是可以得到好处的,或是可以避免坏处的。一旦他形成了这种观念,恭喜,你俩的激励开始相容了。
人的思考模式是有路径依赖的,一旦他觉得你是个靠谱的人,跟你干有利可图,还能被理解,你们的合作会顺畅很多。
再想深一点,各组PE往往是朝夕相处的,你在两三个人那里积攒了好口碑,很容易便能传播到整个团队。
当整个团队形成了共识——跟着某某干,既有肉吃,又有兜底,恭喜,你就要成为一个不错的小指挥官了。
这时你会惊喜地发现,跟各环节PE的合作都接近第一象限了,他们既有能力、更有意愿帮你干活,你的老板也会惊喜地发现,你这家伙负责的产品,进度快、效率高。
外企说:你小子,看上去像个书呆子,八百个心眼子。
我笑着说:没办法,我也是被逼的,除了技术过关,这些事也得琢磨清楚,不然你再厉害也推不动事儿。
关注@晏小北,聊聊芯片和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