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1 通道本来设计用来传输电话的,每个 E1(带宽 2.048M)可以传 30 路电话,后来扩大的应用范围,可以用作传网络,串口等不同的业务;E1 是一个基本的传输单元,其最终还是通过光纤来传输的,如 PDH 光端机,就是用来传 E1 的,前几年时国内的主干网,还是以 SDH 这类设备为主,SDH 与PDH 类似,都是用光纤来传 E1 等业务,经过几年的建设现在全国现有一张 SDH 的大网,任何地方都可以租用 E1 接口来联通(目前大部分已经脱离商用属性转为专网);E1 接口从阻抗上来说分为两种,一种是 75 欧,另一种是 120 欧,75 欧的接口会有以下的几种类型:
120 欧的 E1 接口一般采用 RJ45 接口,标准定义如下:
这两种不同只是 E1 阻抗,75 Ω(也叫非平衡接口)的是通过 75 Ω的同轴电缆来传输的,120Ω(也叫平衡接口)的接口是跟网络一样,是通过网线来传输的,两者的不同是 120 Ω传的距离长一些,可以到 400m,75Ω的一般 200 米不到;二者在功能上没有什么区别;例如下图中不同同阻抗的PDH光端机:
其实有两种接口标准并没有什么奇怪,因为最早的 10M 以太网也是通过 75 欧的同轴电缆来传输的(就当下而言,同轴电缆传输以太网的设备也依然存在市场);120 欧的 E1 与以太网物理接口都为 RJ45,从接口上看没有什么区别,在现场区分时主要是依赖线序的定义不一样,还有设备的丝印不一样。也许是处于分辨的考虑,国内E1的标准接口采用了75欧姆。
成帧和非成帧 E1 有什么区别? 成复帧又是什么不同?
一般常见的资料中会告诉你一个 E1 的速率为 2048K,俗称 2M。再这个基础上,非成帧就是 E1 的数据不可分割,只能将整个 2048K 的数据一起处理,数据上不存在帧结构规范;
成帧 E1 就是把 2048K 的数据分成 32(0-31)等份,每一份是 64K大小(2048/32=64),每一份叫做一个时隙,其中第 0 时隙是同步头。不能传有效的数据,是固定的数据(帧头),用作同步,其余的 31 个时隙可以传业务数据,从而规范了帧结构;
成复帧是将 E1分为两个16 个时隙的通道,再复合成一个帧通道(即复帧结构);
那为什么要分成这么复杂的三种呢?
从应用角度:因为在 2M 的诞生之初,2M 是一个高速的数据接口(目前在卫星通信中仍然存在相当比例E1通信接口),不舍得用或一般的单位用不起(背景在拨号上网时代前后),所以分成了 32 份,分给不同的单位用作不同的业务;
从技术的角度:成帧与成复帧,方便做数据的管理,如数据同步检测等;
经过多次的网络建设部署的更新调整,目前E1类的产品还有市场和生命力的基本上都用各种媒介来实现 E1 的从一点到另一点延伸,例如TDM类业务设备,多业务光端机设备等等,对这类设备有兴趣的可以关注小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