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某大型综合医院拥有海量的患者电子病历数据以及先进的医疗检测设备所产生的数据。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上升,医院希望通过数据挖掘技术,利用这些丰富的数据资源来构建一个糖尿病预测模型,以便在早期识别出潜在的糖尿病患者,提前进行干预和治疗,从而降低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同时优化医疗资源的配置,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二、数据挖掘实施步骤
(一)数据收集
- 电子病历数据:从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中提取过去 10 年的患者就诊记录,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家族病史等)、症状表现(多饮、多尿、多食、乏力、视力模糊等)、疾病诊断信息(是否患有高血压、高血脂、心脏病等其他疾病)、实验室检查结果(血糖、血压、血脂、肝功能、肾功能、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以及治疗方案和随访记录。数据涵盖了不同科室、不同年龄段和不同地区的患者,总计约 50 万份病历。
- 生活方式数据: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患者的生活方式信息,如饮食习惯(每日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摄入量,是否吸烟、饮酒以及摄入量等)、运动习惯(每周运动次数、运动类型、运动时长等)、睡眠质量和时长等。共收集了约 20 万份有效问卷,并与相应的患者病历进行关联匹配。
- 基因数据:与专业的基因检测机构合作,获取部分患者的基因检测数据,包括与糖尿病相关的基因位点信息(如 TCF7L2、PPARG 等基因的特定突变位点),约 5 万份基因数据被纳入研究范围。这些基因数据为深入了解疾病的遗传易感性提供了重要依据。
(二)数据清洗
- 缺失值处理:对于电子病历数据中部分患者的身高、体重等基本信息缺失的情况,根据患者的年龄、性别和其他相关指标(如身体质量指数 BMI 的正常范围)进行估算补充;对于实验室检查结果中的少量缺失值,若同一患者在其他时间点有相同指标的检测记录,则采用该值进行填充;对于无法补充的缺失值,将对应的记录标记为缺失状态,并在后续的数据分析中采用特殊的处理方法(如使用机器学习算法中的缺失值处理策略或根据数据分布进行合理的赋值),以避免对模型训练产生较大影响。
- 异常值处理:在血糖、血压等实验室检查数据中,通过设定合理的上下限范围(如根据临床诊断标准和医学常识),识别出明显异常的高值或低值,经人工核实后,对于数据录入错误的情况进行修正;对于因特殊疾病状态或检测误差导致的异常值,进行单独记录和分析,并在模型训练中考虑其特殊性,以确保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例如,发现某患者的血糖值极高,超出正常范围数倍,经核实是由于检测时患者处于应激状态,对该值进行特殊标记并在后续分析中谨慎处理。
(三)特征工程
- 特征提取: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多种与糖尿病相关的特征,如计算身体质量指数(BMI = 体重(kg)/ 身高(m)²)、腰臀比(WHR = 腰围(cm)/ 臀围(cm))等反映身体肥胖程度的指标;根据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计算血糖波动范围、血糖控制情况(如平均血糖水平、血糖达标率等);从基因数据中提取基因位点的突变状态、基因表达水平等特征;将生活方式数据进行量化和分类,如将运动习惯分为高、中、低运动量组,饮食结构分为高碳水化合物、高脂肪、高蛋白饮食组等,以便更好地纳入模型分析。
- 特征编码与归一化:对分类特征(如性别、疾病诊断结果、基因位点突变类型等)进行独热编码(One-Hot Encoding),将其转换为二进制向量形式,以便模型能够更好地处理;对于数值型特征(如年龄、BMI、血糖值等),采用 Min-Max 归一化方法将其值映射到 [0, 1] 区间内,消除不同特征之间的量纲影响,使模型在训练过程中能够更公平地对待各个特征,提高模型的训练效率和准确性。
(四)模型选择与训练
- 模型选择:考虑到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涉及多个因素的相互作用,且数据具有一定的非线性特征,选择了逻辑回归(LR)、随机森林(RF)、支持向量机(SVM)和神经网络(NN)四种模型进行试验和比较。逻辑回归模型具有较好的可解释性,能够直观地展示各个特征与疾病发生的关系;随机森林和支持向量机模型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和泛化能力,能够处理高维特征数据和复杂的数据关系;神经网络模型则具有强大的自学习和自适应能力,能够自动挖掘数据中的深层特征和潜在规律,但模型的可解释性相对较差。
- 数据划分:将收集到的数据集按照 70%:30% 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其中训练集用于模型的训练和参数调整,测试集用于评估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为了避免数据的偏倚和过拟合问题,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确保训练集和测试集中不同类别(患有糖尿病和未患有糖尿病)的患者比例与原始数据集相似,同时保证各个特征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的分布具有一致性。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模型的可靠性和稳定性,采用 5 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对模型进行训练和评估,即将训练集再平均分成 5 份,每次选择 4 份作为训练数据,1 份作为验证数据,轮流进行 5 次训练和验证,最终得到模型的平均性能指标。
- 模型训练与调优:对于逻辑回归模型,通过调整正则化参数(如 L1 和 L2 正则化)来防止过拟合,并使用梯度下降法或牛顿法等优化算法来求解模型参数,以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对于随机森林模型,调整决策树的数量、树的深度、每个节点的最小样本数等参数,通过网格搜索(Grid Search)和 5 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寻找最优的参数组合,以优化模型的性能;对于支持向量机模型,选择合适的核函数(如线性核、多项式核、高斯核等),并调整核函数参数和惩罚系数,通过交叉验证和优化算法确定最佳的模型参数配置;对于神经网络模型,设计合理的网络结构(包括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的节点数量、隐藏层的层数等),采用反向传播算法(Backpropagation)和随机梯度下降法(SGD)等优化算法对模型进行训练,并通过调整学习率、动量系数、批处理大小等超参数来提高模型的训练效果和泛化能力。
(五)模型评估与优化
- 评估指标选择:采用准确率(Accuracy)、召回率(Recall)、F1 值(F1-Score)、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等指标来综合评估模型的性能。准确率反映了模型预测正确的样本比例,但在不平衡数据(如糖尿病患者与非糖尿病患者数量差异较大)中可能受到多数类别的影响,不能完全体现对糖尿病患者的识别能力;召回率则专注于模型对糖尿病患者的查全率,即实际患有糖尿病的患者中被模型正确预测为糖尿病的比例,对于疾病预测问题至关重要;F1 值是综合考虑准确率和召回率的调和平均数,能够更平衡地评估模型的性能;AUC 指标通过绘制 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直观地反映了模型对正例(糖尿病患者)和负例(非糖尿病患者)的区分能力,AUC 值越接近 1,表明模型的性能越好。
- 模型评估与比较:使用测试集数据对训练好的四种模型进行评估,计算相应的评估指标值。经过测试,逻辑回归模型的准确率为 75%,召回率为 65%,F1 值为 0.70,AUC 为 0.78;随机森林模型的准确率为 80%,召回率为 70%,F1 值为 0.75,AUC 为 0.82;支持向量机模型的准确率为 78%,召回率为 68%,F1 值为 0.73,AUC 为 0.80;神经网络模型的准确率为 82%,召回率为 72%,F1 值为 0.77,AUC 为 0.83。从评估结果来看,神经网络模型在准确率和召回率上表现相对较好,F1 值和 AUC 也较高,说明该模型在整体性能上略优于其他三种模型,但各模型均有其优势和适用场景,需要根据业务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优化。
- 模型优化策略:针对神经网络模型,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增加隐藏层的层数和节点数量,采用 Dropout 技术防止过拟合,同时引入批归一化(Batch Normalization)方法加速模型的训练过程和提高模型的稳定性;在特征工程方面,增加更多的特征组合和交互项,以挖掘数据中的潜在信息;此外,收集更多的外部数据(如社区居民的健康体检数据、环境因素数据等)来扩大训练数据集,进一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预测精度。经过优化后,神经网络模型的准确率提高到 85%,召回率提升至 75%,F1 值达到 0.80,AUC 为 0.85,模型的预测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能够更准确地识别潜在的糖尿病患者。
(六)模型部署与应用
- 系统集成与临床应用:将优化后的神经网络模型部署到医院的临床决策支持系统(CDSS)中,与电子病历系统和实验室信息系统(LIS)进行无缝对接,实现对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实时数据采集、特征提取和糖尿病风险预测。当患者进行就诊或体检时,系统自动获取患者的基本信息、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以及生活方式数据等,经过特征工程处理后输入到模型中进行预测,模型输出该患者患有糖尿病的概率值。如果概率值超过预先设定的阈值(如 0.6),则系统自动生成糖尿病风险预警报告,提示医生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诊断,如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等,以便早期确诊和干预治疗。
- 模型更新与维护:建立定期模型更新机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新的患者数据的积累,每半年对模型进行重新训练和优化,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疾病特征和人群特征。同时,持续关注医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和临床实践的经验反馈,及时引入新的相关特征和数据,如新型生物标志物、基因检测技术的新发现等,对模型进行动态调整和改进,确保模型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
- 医生培训与教育:组织医院的医生和医护人员进行模型应用培训,使其熟悉模型的预测原理、操作流程和结果解读方法,能够正确理解和应用模型输出的糖尿病风险预测结果,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和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诊断和治疗决策。同时,开展关于糖尿病早期筛查和预防的教育活动,提高医护人员对糖尿病预防的重视程度和专业知识水平,促进医院在糖尿病防治工作中的整体能力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