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某时尚服装零售商在全国拥有多家门店,并通过线上电商平台进行销售,经营多个服装品牌和款式,涵盖男装、女装、童装等多个品类。随着业务的快速发展,公司面临着库存管理方面的诸多挑战,如库存积压导致资金占用成本过高、缺货现象频繁影响销售业绩、库存周转率低影响企业整体运营效率等。为了应对这些问题,公司决定引入数据挖掘技术,对库存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以实现精准的库存管理和优化,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二、数据挖掘实施步骤
(一)数据收集
- 销售数据:从公司的销售系统中收集过去两年内的所有销售记录,包括销售日期、销售门店、销售渠道(线上或线下)、商品编号、销售数量、销售单价、顾客信息(年龄、性别、地域等)等详细信息,数据总量达到数百万条记录,涵盖了不同季节、不同款式、不同价格区间的服装产品销售情况,为分析销售趋势和顾客购买行为提供了丰富的数据基础。
- 库存数据:整合公司各仓库和门店的库存管理系统数据,获取每日的库存数量、库存位置、入库时间、入库数量、出库时间、出库数量、库存成本、补货记录等信息,与销售数据进行关联,以便准确掌握库存的动态变化情况和库存水平与销售之间的关系,数据涵盖了公司所有的库存据点和各类服装产品库存信息。
- 商品属性数据:收集公司所售服装的详细属性信息,如款式、颜色、尺码、材质、品牌、季节属性、适用人群、服装风格等,这些属性数据有助于对服装产品进行分类和特征提取,为后续的数据分析和模型构建提供重要的基础信息,共涉及数千种服装款式的属性信息。
- 市场数据:通过市场调研机构购买时尚行业的市场趋势报告、竞争对手的销售数据、流行趋势预测数据等外部数据,同时收集社交媒体上与服装相关的话题热度、时尚博主的推荐信息、明星穿搭等数据,利用网络爬虫技术获取电商平台上同类服装产品的价格、销量、评价等信息,以了解市场动态和竞争对手情况,为库存决策提供更全面的市场视角和参考依据,每月定期更新这些市场数据,确保其及时性和相关性。
(二)数据清洗
- 缺失值处理:对于销售数据中少量顾客信息缺失的情况,如部分顾客的年龄或性别未填写,根据其购买的服装款式、尺码以及其他已有的顾客特征信息进行合理推测填充;对于库存数据中部分商品的入库成本缺失,通过查询采购记录和财务报表,获取相应的成本数据进行补充;对于一些无法准确补充的缺失值,如某些历史销售记录中个别商品的销售单价缺失且无法追溯,采用该商品在同一时期或相近时期的平均销售单价进行估算填充,同时对这些填充的数据进行标记,以便在后续分析中进行特殊处理和验证,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避免因缺失值过多而影响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模型的可靠性。
- 异常值处理:在销售数据中,发现存在一些销售数量或销售单价明显异常的记录,如某件服装在某一天的销售量远远超出正常水平,经核实是由于团购订单或数据录入错误导致,对于这些异常值,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正或排除。如果是数据录入错误,通过与原始销售凭证进行核对,纠正错误数据;如果是团购订单等特殊情况,对该订单进行单独标记和分析,在后续的数据分析中考虑其特殊性,以确保销售数据能够真实反映市场正常的需求情况。在库存数据中,对于一些库存数量突然出现大幅波动且无合理原因的情况,如库存数量瞬间变为负数或异常大的正数,通过检查库存管理系统的操作日志和相关业务流程,找出问题所在并进行修复,确保库存数据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防止异常值对库存管理决策产生误导。
(三)特征工程
- 销售特征提取:从销售数据中计算各种销售特征,如日销售量、周销售量、月销售量、季度销售量、年销售量等时间序列特征,用于分析销售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规律;计算不同地区、不同门店、不同销售渠道的销售占比和销售增长率,以了解销售的地域差异和渠道差异,为库存分配和市场拓展提供依据;同时,根据顾客信息,计算不同年龄、性别、消费层次的顾客对各类服装的购买偏好和购买频率,构建顾客画像特征,例如,发现年龄在 25 - 35 岁的女性顾客对时尚女装的购买频率较高,且更倾向于购买价格适中、款式新颖的产品,这些特征有助于针对不同的目标客户群体进行精准的库存管理和营销策略制定。
- 库存特征构建:基于库存数据,计算库存周转率、库存持有天数、库存缺货率、补货周期、安全库存水平等库存管理关键指标作为特征,以评估库存的健康状况和运营效率;同时,结合销售数据和库存数据,构建库存销售比(库销比)这一重要特征,即库存数量与销售数量的比值,通过分析库销比的变化趋势,可以及时发现库存积压或缺货的风险,例如,当某款服装的库销比持续上升且超过一定阈值时,可能预示着库存积压问题,需要采取相应的促销措施或调整补货策略;此外,根据库存位置和物流配送数据,计算不同仓库和门店之间的库存调配成本和时间,构建库存调配特征,为优化库存布局和物流配送方案提供参考。
- 商品属性特征编码与归一化:对商品的分类属性(如款式、颜色、尺码、品牌、季节属性等)进行独热编码(One-Hot Encoding),将其转换为二进制向量形式,以便模型能够更好地处理;对于数值型属性(如库存成本、销售单价等),采用 Min-Max 归一化方法将其值映射到 [0, 1] 区间内,消除不同特征之间的量纲影响,使模型在训练过程中能够更公平地对待各个特征,提高模型的训练效率和准确性;同时,对于一些具有顺序关系的属性(如服装尺码从小到大),采用有序编码方式,保留其顺序信息,以便在模型中更好地体现其对销售和库存的影响规律。
(四)模型选择与训练
- 模型选择:考虑到库存管理问题涉及多个因素的复杂关系,包括销售趋势、市场需求、库存成本、商品属性等,选择了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如 ARIMA 模型、 Prophet 模型)、机器学习模型(如决策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回归 SVR)以及深度学习模型(如长短期记忆网络 LSTM、多层感知器 MLP)进行试验和比较。时间序列分析模型适用于对销售数据的季节性和周期性规律进行建模和预测,能够为库存规划提供基础的需求预测;机器学习模型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和特征处理能力,能够处理高维的库存和销售特征数据,通过学习历史数据中的模式和关系,预测未来的库存需求和销售情况;深度学习模型则具有强大的自动特征学习和复杂模式挖掘能力,特别是 LSTM 模型在处理时间序列数据时能够有效捕捉数据的长期依赖关系和动态变化趋势,对于库存管理中的需求预测和库存优化问题具有潜在的优势,但模型的训练成本和计算复杂度相对较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和选择。
- 数据划分:将收集到的历史数据按照 80%:20% 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其中训练集用于模型的训练和参数调整,测试集用于评估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为了确保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分布相似性,采用时间序列分割的方法,按照销售和库存数据的时间顺序进行划分,使训练集的数据时间早于测试集,以模拟真实的业务场景,即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的库存情况,避免数据的时间顺序对模型训练产生偏差,保证模型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同时,为了进一步验证模型的稳定性和性能,采用 5 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对模型进行训练和评估,即将训练集再平均分成 5 份,每次选择 4 份作为训练数据,1 份作为验证数据,轮流进行 5 次训练和验证,最终得到模型的平均性能指标。
- 模型训练与调优:对于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如 ARIMA 模型),通过对数据进行差分、平稳性检验、自相关函数(ACF)和偏自相关函数(PACF)分析等方法,确定模型的阶数(p、d、q),并使用最小二乘法等优化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和调整,以提高模型对销售数据的拟合和预测能力;对于机器学习模型(如随机森林模型),调整决策树的数量、树的深度、每个节点的最小样本数、特征选择方法等参数,通过网格搜索(Grid Search)和 5 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寻找最优的参数组合,以优化模型的性能和防止过拟合;对于深度学习模型(如 LSTM 模型),设计合理的网络结构,包括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的节点数量、隐藏层的层数、激活函数的选择等,采用反向传播算法(Backpropagation)和随机梯度下降法(SGD)或其变种(如 Adam、Adagrad 等)对模型进行训练,并通过调整学习率、批处理大小、正则化参数(如 L1 和 L2 正则化)等超参数来防止过拟合,提高模型的训练效果和泛化能力,同时结合早停法(Early Stopping),在模型在验证集上的性能不再提升时停止训练,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模型性能下降。
(五)模型评估与优化
- 评估指标选择:采用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决定系数(R²)等指标来综合评估模型的性能。RMSE 能够衡量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平均误差程度,对较大的误差更加敏感,反映模型的整体预测精度;MAE 则直观地表示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平均绝对偏差,更侧重于衡量预测误差的平均水平;MAPE 以百分比的形式展示预测误差的相对大小,便于比较不同规模数据的预测准确性;R² 用于评估模型对数据的拟合优度,其值越接近 1,表示模型对数据的解释能力越强,预测效果越好。这些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模型的性能,能够全面地评估模型在库存管理中的预测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模型的选择和优化提供重要依据。
- 模型评估与比较:使用测试集数据对训练好的多种模型进行评估,计算相应的评估指标值。例如,ARIMA 模型的 RMSE 为 15.6,MAE 为 12.3,MAPE 为 18.5%,R² 为 0.72;随机森林模型的 RMSE 为 12.8,MAE 为 10.2,MAPE 为 15.3%,R² 为 0.78;LSTM 模型的 RMSE 为 10.5,MAE 为 8.6,MAPE 为 12.8%,R² 为 0.85。从评估结果来看,LSTM 模型在各项指标上均表现相对较好,说明该模型在处理库存管理中的时间序列数据和复杂关系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能够更准确地预测库存需求和销售情况,但各模型均有其优势和适用场景,需要根据业务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优化。例如,ARIMA 模型具有简单易懂、计算成本低的优点,在数据规律较为明显且对预测精度要求不是特别高的情况下仍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随机森林模型则在处理高维特征数据和解释模型决策过程方面具有优势,能够为库存管理决策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参考依据。
- 模型优化策略:针对 LSTM 模型,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增加隐藏层的层数和节点数量,采用双向 LSTM(Bi-LSTM)结构,使其能够更好地捕捉数据的前后向信息,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同时,在特征工程方面,增加更多的外部特征和特征组合,如引入市场趋势数据、竞争对手销售数据、社交媒体热度数据等,与销售和库存数据进行融合,以挖掘更多的潜在信息和市场规律;此外,收集更多的历史数据和实时数据,扩大训练数据集的规模和多样性,进一步提高模型的泛化能力和预测精度。经过优化后,LSTM 模型的 RMSE 降低至 8.5,MAE 降低至 6.8,MAPE 降低至 10.2%,R² 提高到 0.90,模型的预测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能够更精准地预测库存需求和销售趋势,为库存管理决策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六)模型部署与应用
- 库存预测与补货决策系统:将优化后的 LSTM 模型部署到公司的库存管理系统中,与销售系统、库存系统、采购系统等进行实时数据对接,实现对库存的动态预测和补货决策自动化。每天根据最新的销售数据、库存数据和市场数据,模型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如一周、一个月)内各款服装的销售数量和库存需求,根据预测结果自动生成补货建议,包括补货数量、补货时间、补货地点(仓库或门店)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及时反馈给采购部门和物流部门,以便他们及时安排采购和配送计划,确保库存水平始终保持在合理的范围内,既避免缺货现象影响销售,又防止库存积压导致资金浪费和成本增加。
- 库存分类管理与优化策略:利用模型预测结果和数据分析,对公司的服装库存进行分类管理,根据库存周转率、销售预测准确性、商品重要性等因素,将库存分为 A、B、C 三类。A 类库存为高价值、高周转、销售预测准确的商品,对这类库存采用精细化管理策略,保持较低的安全库存水平,通过实时监控销售和库存数据,实现快速补货和精准调配,确保其供应的及时性和稳定性;B 类库存为中等价值和周转的商品,采取适中的库存管理策略,定期进行库存盘点和销售预测调整,根据市场需求和销售趋势合理安排补货和促销活动;C 类库存为低价值、低周转、销售预测难度较大的商品,采用简化管理策略,适当提高安全库存水平,减少补货频率,通过集中采购和批量处理等方式降低管理成本,并积极寻找清理库存的机会,如开展促销活动、与其他企业进行库存置换等,以优化库存结构,提高库存整体运营效率。
- 促销决策与库存清理支持:根据库存预测模型的结果和库存积压情况,为公司的促销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当模型预测某款服装库存积压风险较高时,及时建议营销部门制定相应的促销方案,如打折销售、满减活动、组合套餐等,并根据销售预测确定促销活动的力度和持续时间,以加快库存周转速度,减少库存积压带来的损失;同时,通过分析库存数据和销售数据,挖掘潜在的滞销商品和季节性商品,提前制定库存清理计划,如在季节交替前对过季商品进行清仓处理,避免库存积压到下一季,提高资金回笼速度,降低库存成本和经营风险。
- 持续监控与模型更新:建立库存管理的持续监控机制,定期对库存水平、销售情况、补货效果等指标进行评估和分析,对比模型预测结果与实际业务数据的差异,及时发现问题和潜在风险。同时,随着业务的发展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定期更新模型的训练数据,包括新的销售记录、库存信息、市场趋势数据等,对模型进行重新训练和优化,以适应业务的动态变化,确保模型的预测准确性和有效性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为公司的库存管理提供持续、可靠的决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