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tstrap

USB协议简介

1.USB协议简介

https://blog.csdn.net/songze_lee/article/details/77658094

2017年08月28日 23:20:16 songze_lee 阅读数:22978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文章,未经博主允许不得转载。 https://blog.csdn.net/songze_lee/article/details/77658094

         最近学习usb相关的知识,一直感觉入不了门,看《linux那些事儿之我是usb》,对usb协议也不是很熟悉,没能坚持看下去,直到看了《圈圈教你玩usb》一书,把自己的兴趣立马提了起来,大牛圈圈用51单片机实现了usb鼠标键盘等设备,让人非常佩服,51单片机自己还是很熟悉,大学玩了四年单片机,单片机来实现立马感觉亲切了许多,决定先从单片机入手学,后面再看linux那些事儿之我是usb,深入学习linux内核下usb,以下先介绍usb协议,内容整理来自usb spec、网络和圈圈书中,文中也大量引用STM32官方的USB2.0协议文档,欢迎批评指正。另外学习《圈圈教你玩usb》动手调试实现了单片机usb鼠标功能,源码在https://github.com/lisongze2016/mcu_project/tree/master/USB,源码中结合使用了linux kernel ch9.h中对描述符的结构体定义,对usb协议有了深入的理解。
        USB(Universal Serial Bus)全称通用串口总线,USB为解决即插即用需求而诞生,支持热插拔。USB协议版本有USB1.0、USB1.1、USB2.0、USB3.1等,USB2.0目前比较常用,以下以2.0为主介绍。由于USB是主从模式的结构,设备与设备之间、主机与主机之间不能互连,为解决这个问题,扩大USB的应用范围,出现了USB OTG,全拼 ON The Go。USB OTG 同一个设备,在不同的场合下可行在主机和从机之间切换。

1.1 USB特点:

USB1.0和USB1.1支持1.5Mb/s的低速模式和12Mb/bs的全速模式。在USB2.0以上支持480Mb/s的高速模式。应用如下:

1.2 USB设备供电方式:
USB设备有两种供电方式 
自供电设备:设备从外部电源获取工作电压 
总线供电设备:设备从VBUS(5v) 取电 
  对总线供电设备,区分低功耗和高功耗USB设备 
低功耗总线供电设备:最大功耗不超过100mA 
高功耗总线供电设备: 枚举时最大功耗不超过100mA,枚举完成配置结束后功耗不超过500mA 
设备在枚举过程中,通过设备的配置描述符向主机报告它的供电配置(自供电/总线供电)以及它的功耗要求
如下 USB 配置描述符(以Joystick为例),后面具体介绍:

1.3 USB总线信号:
USB使用的是差分传输模式,两个数据线D+和D- 
        差分信号1:D+ > VOH(min) (2.8V) 且D- < VOL(max)(0.3V) 
        差分信号0:D- > VOH and D+ < VOL

J状态(高电平):D+ 高,D- 低
K状态(低电平):D+低,D- 高
SEO状态:D+ 低,D- 高
Reset信号:D+ and D- < VOL for >= 10ms 
主机在要和设备通信之前会发送Reset信号来把设备设置到默认的未配置状态。即主机拉低两根信号线(SE0状态)
并保持10ms 
Idle状态:J状态数据发、送前后总线的状态 
Suspend状态:3ms以上的J状态 
SYNC: 3个KJ状态切换,后跟随2位时间的K状态(看到的波形变化是总线上发送0000 0001经过NRZI编码后的波形)

Resume信号:20ms的K状态+低速EOP 
主机在挂起设备后可通过翻转数据线上的极性并保持20ms来唤醒设备,并以低速EOP信号结尾 
带远程唤醒功能的设备还可自己发起该唤醒信号;前提是设备已进入idle状态至少5ms,然后发出唤醒K信号,维持1ms到15ms并由主机在1ms内接管来继续驱动唤醒信号 
SOP:从IDLE状态切换到K状态 
EOP:持续2位时间的SE0信号,后跟随1位时间的J状态 
Keep alive即低速EOP信号

1.4 USB插入检测和速度检测:

主机通过设备在D+或D-上的1.5K上拉来检测设备的连接和断开事件,并由此判别设备的速度 
主机先把高速设备检测为全速设备,然后再通过“Chirp序列”的总线握手机制来识别高速和全速设备
USB连接和断开连接:
设备连上主机时(连接)
当主机检测到某一个数据线电平拉高并保持了一段时间,就认为有设备连上来了
主机必需在驱动SE0状态以复位设备之前,立刻采样总线状态来判断设备的速度 

没有设备连上主机时(断开)
D+和D-数据线上的下拉电阻起作用,使得二者都在低电平;主机端看来就是个SE0状态;同样地,当数据线上的SE0状态持续一段时间了,就被主机认为是断开状态

1.5 数据编解码和位填充 
USB采用NRZI(非归零编码)对发送的数据包进行编码 
输入数据0, 编码成“电平翻转” 
输入数据1, 编码成“电平不变” 
编码出来的序列,高电平:J状态;低电平:K状态 

位填充是为了保证发送的数据序列中有足够多的电平变化 
填充的对象是(输入数据),即先填充再编码 
数据流中每6个连续的“1”,就要插入1个“0”,从而保证编码
数据出现电平变化 
接收方赋值解码NRZI码流,然后识别出填充位,并丢弃它们

2. USB传输
一个传输有多个事务组成,一个事务由2/3个包组成。
传输又分为四种类型:批量传输、等时(同步)传输、中断传输、控制传输。
注意:USB传输数据先发数据低位再发高位数据

2.1 包
包的组成:

包的内容:

Packet分四大类: 命令 (Token) 、Packet 帧首 (Start of Frame) 、Packet 数据 (Data) 、Packet 握手 (Handshake) Packet

不同类型包,以上的组成部件有所不同

PID:

这里只用(PID0~4),PID4~7是PID0~4的取反,用来校验PID
PID1~0:01 令牌包、11 数据包、10 握手包、00 特殊包

地址:

帧号:

数据:

CRC:

四种Packet类型之令牌包(Token Packet):
令牌包用来启动一次USB传输。
输出(OUT)令牌包:用来通知设备将要输出一个数据包
输入(IN)令牌包:用来通知设备返回一个数据包
建立(SETUP)令牌包:只用在控制传输中,和输出令牌包作用一样,也是通知设备将要输出一个数据包,两者区别在于:
SETUP令牌包后只使用DATA0数据包,且只能发送到设备的控制端点,并且设备必须要接收,而OUT令牌包没有这些限制

例子:

四种Packet类型之SOF Packet
帧起始包:在每帧(或微帧)开始时发送,以广播的形式发送,所有USB全速设备和高速设备都可以接收到SOF包。

例子:

0xA5:1010 0101:对应上面PID表可知是帧起始包
四种Packet类型之Data Packet

例子:

四种Packet类型之Handshake Packet 

例子:

2.2 事务
Transaction可以分成三类 
Setup transaction:主机用来向设备发送控制命令 
Data IN transaction:主机用来从设备读取数据 
Data OUT transaction:主机用来向设备发送数据 
Transaction的packet组成 
Token packet:总是由主机发出 
Data packet:包含此次transaction的数据负载 
可选的Handshake packet 
例子:

2.3 传输
USB协议定义了四种传输类型: 
批量(大容量数据)传输(Bulk Transfers): 非周期性,突发  
大容量数据的通信,数据可以占用任意带宽,并容忍延迟 。如USB打印机、扫描仪、大容量储存设备等 
中断传输(Interrupt Transfers): 周期性,低频率
允许有限延迟的通信 如人机接口设备(HID)中的鼠标、键盘、轨迹球等
等时(同步)传输(Isochronous Transfers): 周期性 
持续性的传输,用于传输与时效相关的信息,并且在数据中保存时间戳的信息 ,如音频视频设备
控制传输(Control Transfers): 非周期性,突发
用于命令和状态的传输
2.3.1 批量传输
批量输出事务,(1)主机先发出一个OUT令牌包(包含设备地址,端点号),(2)然后再发送一个DATA包,这时地址和端点匹配的设备就会收下这个数据包,主机切换到接收模式,等待设备返回握手包,(3)设备解码令牌包,数据包都准确无误,并且有足够的缓冲区来保存数据后就会使用ACK/NYET握手包来应答主机(只有高速模式才有NYET握手包,他表示本次数据成功接收,但是没有能力接收下一次传输),如果没有足够的缓冲区来保存数据,就返回NAC,告诉主机目前没有缓冲区可用,主机会在稍后时间重新该批量传输事务。如果设备检查到数据正确,但端点处于挂起状态,返回STALL。如果检测到有错误(如校验错误,位填充错误),则不做任何响应,让主机等待超时。
批量输入事务,(1)主机首先发送一个IN令牌包(包含设备地址,端点号),(2)主机切换到接收数据状态等待设备返回数据。如果设备检测到错误,不做任何响应,主机等待超时。如果此时有地址和端点匹配的设备,并且没有检测到错误,则该设备作出反应:设备有数据需要返回,就将一个数据包放在总线上;如果没有数据需要返回,设备返回NAK响应主机;如果该端点处于挂起状态,设备返回STALL。如果主机收到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并解码正确后,使用ACK握手包应答设备。如果主机检测到错误,则不做任何响应,设备会检测到超时。注意:USB协议规定,不允许主机使用NAK来拒绝接收数据包。主机收到NAK,知道设备暂时没有数据返回,主机会在稍后时间重新该批量输入事务。

PING令牌包,它不发送数据,直到等待设备的握手包。

2.3.2 中断传输
中断传输是一种保证查询频率的传输。中断端点在端点描述符中要报告它的查询间隔,主机会保证在小于
这个时间间隔的范围内安排一次传输。

2.3.3 等时传输
等时(同步)传输用在数据量大、对实时性要求高的场合,如音频设备,视频设备等,这些设备对数据的延迟很敏感。对于音频或视频设备数据的100%正确性要求不高,少量的数据错误是可以容忍的,主要是保证数据不能停顿,所以等时传输是不保证数据100%正确的。当数据错误时,不再重传操作。因此等时传输没有应答包,数据是否正确,由数据的CRC校验来确认。

2.3.4 控制传输
控制传输可分为三个过程:(1)建立过程 (2)数据过程(可选) (3)状态过程
 特性:  
每个USB设备都必须有控制端点,支持控制传输来进行命令和状态的传输。USB主机驱动将通过控制传输与USB设备的控制端点通信,完成USB设备的枚举和配置 
方向:  
控制传输是双向的传输,必须有IN和OUT两个方向上的特定端点号的控制端点来完成两个方向上的控制传输 

数据的拆分和数据传输完毕的判定 
以高速设备的最大数据包长度64字节为例 
要传输250字节,拆分成4个packet 

要传输正好256字节,通过最后一个0字节包告诉设备传输完成

各种传输特性比较

3. USB标准请求
3.1 USB标准请求的数据结构

3.2 USB 设备枚举及描述符介绍 
当一个USB设备插入主机后,会有以下活动: 

 

 
  1. include/uapi/linux/usb/ch9.h

  2. /* USB_DT_DEVICE: Device descriptor */

  3. struct usb_device_descriptor {

  4. __u8 bLength;

  5. __u8 bDescriptorType;

  6.  
  7. __le16 bcdUSB;

  8. __u8 bDeviceClass;

  9. __u8 bDeviceSubClass;

  10. __u8 bDeviceProtocol;

  11. __u8 bMaxPacketSize0;

  12. __le16 idVendor;

  13. __le16 idProduct;

  14. __le16 bcdDevice;

  15. __u8 iManufacturer;

  16. __u8 iProduct;

  17. __u8 iSerialNumber;

  18. __u8 bNumConfigurations;

  19. } __attribute__ ((packed));

  20.  
  21. #define USB_DT_DEVICE_SIZE 18

 

 

 

 

 
  1. struct usb_config_descriptor {

  2. __u8 bLength;

  3. __u8 bDescriptorType;

  4.  
  5. __le16 wTotalLength;

  6. __u8 bNumInterfaces;

  7. __u8 bConfigurationValue;

  8. __u8 iConfiguration;

  9. __u8 bmAttributes;

  10. __u8 bMaxPower;

  11. } __attribute__ ((packed));

  12.  
  13. #define USB_DT_CONFIG_SIZE 9

 

 

 

 

 
  1. /* USB_DT_INTERFACE: Interface descriptor */

  2. struct usb_interface_descriptor {

  3. __u8 bLength;

  4. __u8 bDescriptorType;

  5.  
  6. __u8 bInterfaceNumber;

  7. __u8 bAlternateSetting;

  8. __u8 bNumEndpoints;

  9. __u8 bInterfaceClass;

  10. __u8 bInterfaceSubClass;

  11. __u8 bInterfaceProtocol;

  12. __u8 iInterface;

  13. } __attribute__ ((packed));

  14.  
  15. #define USB_DT_INTERFACE_SIZE 9


 

 

 

 

 
  1. /* USB_DT_ENDPOINT: Endpoint descriptor */

  2. struct usb_endpoint_descriptor {

  3. __u8 bLength;

  4. __u8 bDescriptorType;

  5.  
  6. __u8 bEndpointAddress;

  7. __u8 bmAttributes;

  8. __le16 wMaxPacketSize;

  9. __u8 bInterval;

  10.  
  11. /* NOTE: these two are _only_ in audio endpoints. */

  12. /* use USB_DT_ENDPOINT*_SIZE in bLength, not sizeof. */

  13. __u8 bRefresh;

  14. __u8 bSynchAddress;

  15. } __attribute__ ((packed));

  16.  
  17. #define USB_DT_ENDPOINT_SIZE 7

  18. #define USB_DT_ENDPOINT_AUDIO_SIZE 9 /* Audio extension */

 

 

 
  1. /* USB_DT_STRING: String descriptor */

  2. struct usb_string_descriptor {

  3. __u8 bLength;

  4. __u8 bDescriptorType;

  5.  
  6. __le16 wData[1]; /* UTF-16LE encoded */

  7. } __attribute__ ((packed));

  8.  
  9. /* note that "string" zero is special, it holds language codes that

  10. * the device supports, not Unicode characters.

  1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