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定义:以太网协议用于实现链路层的数据传输和地址封装(MAC),由DIX联盟(Digital,Intel,Xerox)开发。 2.封装/原理 由Ethenet II 封装。 三个字段:Destination/目的字段:标识目的通信方的MAC地址 Source/源字段:标识发送端的MAC地址 Type/类型值:标志上层协议 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局域网就是以太网。以太网属于广播网络,采用总线型网络拓扑结构,可以有多个节点连接到单一的共享总线上,共享这条总线的信道资源。 媒体访问控制协议(media access control,MAC):用来决定共享广播信道中的信道分配; 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协议(CSMA/CD):控制结点对总线的访问;工作原理:发前先侦听,空闲即发送,边发边检测,冲突即退避。 以太网的帧格式 当以太网从上层协议接受到IP分组时(也可以是ARP报文或RARP报文,这里以IP分组为例),将IP分组封装到以太网帧中。以太网帧格式如图。 以太网中各字段的意义如下: (1)前同步码(7 个字节)和帧首定界符 (SFD)(1 个字节)用于同步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 (2)目的 MAC 地址(6 个字节)是预定接收方的标识符。 (3)源 MAC 地址(6 个字节)用来说明源主机的物理地址。 (4)长度/类型(2 个字节)定义帧的数据字段的准确长度。根据长度可以判断封装的内容是IP分组、ARP报文还是RARP报文。 (5)数据(46 - 1500 个字节)包含来自较高层次的封装数据。 (6)帧校验序列 (FCS)4 个字节)用于检测帧中的错误。它使用循环冗余校验(CRC)。发送设备在帧的 FCS 字段中包含 CRC 的结果。 扩展:循环冗余校验(英语:Cyclic redundancy check,通称“CRC”,校验帧尾,检验数据在传输过程中是否失真。 有效载荷【46-1500】字节:如果网络层递交给数据链路层的数据不够46字节,则会对数据进行相应的补0操作,1500字节刚好是MTU(最大传输单元)的上限 以太网协议:一种链路层协议 局域网:一种小型网络结构 局域网使用以太网技术来组建的 MAC地址: 1.所有设备的MAC地址都是全球唯一的; 2.MAC地址是16进制表示的,长度为48bit,采用冒号分16 进制表示: 010100 10101010 10101111 11110000 2的48次方 3.MAC地址前半部分被称为“OUI代码”厂商唯一标志符,用于唯一标志的一个企业或公司,例如思科,TP-LINK,华为,后半部分厂商自行分配 补充:以太网协议仅仅是链路层/局域网通信中的一种标准,还有其他链路层协议,令牌网,总线网,FDDI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