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目录
本文主要引入电动汽车相关的术语及定义。
整车
整车
整车 | |||||
---|---|---|---|---|---|
一级分类 | 说明 | 二级分类 | 说明 | 三级分类 | 说明 |
电动汽车(EV) | - | 纯电动汽车 (BEV) | 驱动能量完全由电能提供的、由电机驱动的汽车 | NA | NA |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HEV) | 能够至少从下述两类车载储存的能量中获得动力的汽车: 1. 可消耗的燃料; 2. 可再充电能/能量储存装置 | 串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 车辆驱动力只来源于电机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 ||
并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 车辆驱动力由点击及发动机同时或单独供给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 ||||
混联式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 车辆驱动力由点击及发动机同时或单独供给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 ||||
可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OVC-HEV) | 正常使用情况下可从非车载装置中获取电能量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 ||||
不可外接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 (NOVC-HEV) | 正常使用情况下从车载燃料中获取全部能量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 ||||
有手动选择功能的混合动力汽车 | 具备手动选择行驶模式功能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车辆可选择的行驶模式包括纯电动模式、热机模式和混合动力模式 | ||||
无手动选择功能的混合动力汽车 | 不具备手动选择行驶模式功能的混合动力电动汽车。车辆行驶模式可根据不同工况自动切换 | ||||
增程式电动汽车(REEV) | 一种在纯电动模式下可以达到其所有的动力性能,而当车载可充电储能系统无法满足续航里程要求时,打开车载辅助供电装置为动力系统提供电能,以延长续航里程的电动汽车,且该车载辅助供电装置于驱动系统没有传动轴(带)等传动连接 | ||||
燃料电池电动汽车(FCEV) | 以燃料电池系统作为单一动力源或者是以燃料电池系统于可充电储能系统作为混合动力源的电动汽车 | 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电动汽车(FCHEV) | 以燃料电池系统于可充电储能系统作为混合动力源的电动汽车 | ||
纯燃料电池电动汽车(PCV) | 以燃料电池系统作为单一动力源的电动汽车 |
结构部件
驱动行驶装置
驱动行驶装置 | |||
---|---|---|---|
一级分类 | 说明 | 二级分类 | 说明 |
辅助系统 | 驱动系统以外的用电或采用电能操纵的车载系统 | - | - |
车载能源 | 变换器和储能装置的组合 | - | - |
驱动系统 | 汽车启动后,能够依据驾驶员的操作指令给汽车提供驱动力的系统 | - | - |
动力系 | 动力单元与传动系的组合 | 电驱动系统 | 由驱动电机、动力电子装置和将电能转换到机械能的相关操纵装置组成的系统 |
电动动力系 | 包括了点驱动系统与传动系统的动力系 | ||
混合动力系 | 混合动力汽车的动力系,包括一项可以添加燃料的动力源与一项电动动力系 | ||
前后方向控制器 | 通过驾驶员操作,用来选择汽车行驶方向的专用装置 | ||
整车控制器 | 动力总成控制器,采集加速踏板信号、制动踏板信号及其他部件信号,并作出相应判断后控制下层的各部件控制器的动力,可实现整车驱动、制动和能量回收 | ||
电力系统 | 产生、输送、使用电能的电路系统,包括电源 | ||
制动能量回收系统 | 汽车滑行、减速或下坡时,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动能及势能转化或部分转化为车载可充电储能系统的能量存储起来的系统 | ||
动力蓄电池系统 | 一个或一个以上蓄电池包及相应附件(蓄电池管理系统、高压电路、低压电路、热管理设备及机械总成)构成的为电动汽车整车的行驶提供电能的能量存储装置 | ||
驱动电机系统 | 驱动电机、驱动电机控制器及其工作必需的辅助装置的组合 | ||
高压系统 | 电动汽车内部B级电压以上与动力电池直流母线相连或由动力电池电源驱动的高压驱动零部件系统,主要包括但不限于:动力电池系统/高压配电系统(高压继电器/熔断器/电阻器/主开关等)/电机及其控制器系统/DC&DC变换器/车载充电机等 |
车身底盘
车身底盘 | |
---|---|
分类 | 说明 |
电池托架 | 为便于安装承载动力蓄电池的装置,有移动式和固定式的区别 |
电平台 | 一组电气相联的可导电部分,其电位作为基准电位 |
动力电缆 | 驱动用电机动力电路所用的电线 |
充电插孔 | 在车身上安装充电用插座(传导式充电)或充电口(感应式充电)的装置 |
乘员舱 | 由顶盖、地板、侧围、车门、玻璃窗和前围、后围或后座椅靠背支撑板以及防止成员接触带电部件的电器保护遮拦、外壳围成的容纳成员的空间 |
电气装置及部件
电气装置及部件 | |
---|---|
分类 | 说明 |
储能装置 | 安装在电动汽车上储存电能的装置,包括各种动力蓄电池、超级电容和飞轮电池等或其组合 |
带电部分 | 正常使用时通电的导体或导电部分 |
可导电部分 | 能够使电流通过的部分,在正常工作状态下带电,但在基本绝缘失效的情况下,可能成为带电部分 |
外露可导电部分 | 可以通过IPXXB(防护等级代码)关节试指触及的可导电部分 |
主开关 | 用于开、关动力蓄电池和控制其主电路的开关 |
绝缘电阻监测系统 | 对动力蓄电池及连接高压母线和车辆底盘之间的绝缘电阻进行定期(或持续)监测的系统 |
维护插接器 | 当维护和更换动力蓄电池时断开电路的装置 |
高压母线 | 当REESS相连接的高压电路,包括REESS的对外输出部分和充电部分 |
电力系统负载 | 断开所有可充电储能系统和燃料电池堆,剩下的B级电压电路 |
指示器信号装置
指示器信号装置 | |
---|---|
分类 | 说明 |
电池过热报警装置 | 当动力蓄电池的温度超过限值时,发出报警信号的装置 |
电池液位报警装置 | 当动力蓄电池的电解液液位过低需要补充时,发出报警信号的装置 |
剩余电量显示器 | 显示动力蓄电池剩余电量的仪器 |
电机过热报警装置 | 当电机的温度超出限值时,发出报警信号的装置 |
电机超速报警装置 | 当电机的转速超过限值时,发出报警信号的装置 |
电机过流报警装置 | 当电机的电流超过限值时,发出报警信号的装置 |
控制器过热报警装置 | 当控制器的温度超过限值时,发出报警信号的装置 |
绝缘失效报警装置 | 当主电路绝缘电阻低于限值,发出报警信号的装置 |
可运行指示器 | 显示车辆可以正常运行的装置 |
制动能量回收指示器 | 显示电制动系统能量回收强弱的装置 |
高压系统直流电压等级(V) | |||||
---|---|---|---|---|---|
144 | 288 | 317 | 346 | 400 | 576 |
性能
性能 | ||
---|---|---|
一级分类 | 二级分类 | 说明 |
行驶性能 | 放电能量(整车) | 电动汽车行驶中,由储能装置释放的电能,单位为Wh |
再生制动 | 汽车滑行、减速或下坡时,将车辆行驶过程中的动能及是能转化或部分转化为车载可充电储能系统的能量存储起来的制动过程 | |
再生能量 | 行驶中的电动汽车用再生制动回收的电能,单位为Wh | |
续驶里程 | 电动汽车在动力蓄电池完全充电状态下,以一定的行驶工况,能连续行驶的最大距离,单位为km | |
能量消耗率 | 电动汽车经过规定的试验循环后对动力蓄电池重新充电至试验前的容量,从电网上得到的电能除以行驶里程所得的值,单位为Wh/km | |
最高车速(1km) | 电动汽车能够往返各持续行驶1km以上距离的最高平均车速 | |
30min最高车速 | 电动汽车能够持续行驶30min以上的最高平均车速 | |
加速能力(V1至V2) | 电动汽车从速度V1加速到速度V2所需的最短时间 | |
坡道起步能力 | 电动汽车在坡道上能够启动且1min内向上行驶至少10m的最大坡度 | |
动力系统效率 | 在纯电动情况下,从动力系输出的机械能除以输入动力系的电能所得的值 | |
爬坡车速 | 电动汽车在给定坡度的坡道上能够持续行驶1km以上的最高平均车速 | |
总功率 |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在联合驱动模式下可输出的峰值功率 | |
安全性能 | 误起步 | 车辆在不期望的情况下发生的起步移动 |
爬电距离 | 在两个可导电部分之间沿固体绝缘材料表面的最短距离 | |
直接接触 | 人或动物与带电部分的接触 | |
间接接触 | 人或动物与基本绝缘失效情况下变为带电的外露可导电部分的接触 | |
基本绝缘 | 带电部分上对触电起基本防护作用的绝缘 | |
附加绝缘 | 为了在基本绝缘失效情况下防止触电而在基本绝缘之外使用的独立绝缘 | |
双重绝缘 | 同时具有基本绝缘和附加绝缘的绝缘 | |
加强绝缘 | 为防止直接接触所提供的相当于双重绝缘防护等级的带点部分上的绝缘结构 | |
防护等级 | 按照GB/T 30038定义,对带电部分的试指(IPXXB)、试棒(IPXXC)或试线(IPXXD)接触所提供的防护程度 | |
遮栏 | 能够在任何通常的进人方向上防止直接接触的部件 | |
基本防护 | 无故障情况下防止带电部分直接接触 | |
电气间隙 | 两个导电零部件之间测得的最短空间距离 | |
可行驶模式 | 当踩下加速踏板或松开制动系统,车辆的驱动系统就 | |
电击 | 由于电流通过人体产生的生理作用 | |
外壳 | 用来防止设备收到某种外部影响或任何方向上直接接触的部件 | |
电位均衡 | 电气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之间的电位差最小化 | |
最大工作电压 | 在正常的工作状态下电力系统可能发生的交流电压有效值或者直流电压的最大值,忽略暂态峰值 | |
A级电压电路 | 最大工作电压小于或等于30V(交流电),或小于等于60V(直流)的电力组件或电路 | |
B级电压电路 | 最大工作电压大于30V(交流电)且小于或等于1000V(交流电),或大于60V(直流)且小于或等于1500V(直流)的电力组件或电路 | |
单点失效 | 未采用安全机制进行保护的系统或系统中的部分因故障而导致的失效 | |
经济性能 | 净能量改变量(NEC) | 储能装置能量的净改变量,单位为kWh |
用于驱动的能量 | 通过消耗的燃料或储能装置而获得的用于驱动汽车的能量 | |
总燃料能量 | 基于燃料低热值进行计算出的燃料能量总和,单位为kWh | |
总燃料驱动能量 | 燃料能量转化成用于驱动汽车的机械能量 | |
循环总驱动能量 | 在试验运转循环的全过程中,车辆的总驱动能量,包括总燃料驱动能量和电驱动能量 | |
电动汽车整车装备质量 | 包括车载储能装置在内的整车装备质量 | |
电动汽车实验质量 | 电动汽车整车装备质量与试验所需附件质量的总和 |
驱动系统
电机及控制器
电机及控制器 | |||||
---|---|---|---|---|---|
一级分类 | 说明 | 二级分类 | 说明 | 三级分类 | 说明 |
电机 | 将电能转换成机械能或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的装置,它具有能做相对运动的不见,是一种依靠电磁感应而运行的电气装置 | 发电机 | 将机械能转换为电能的电机 | - | - |
电动机 | 将电能转换为机械能的电动机 | 驱动电机 | 为车辆行驶提供驱动力的电动机 | ||
辅助电机 | 驱动电机以外的电动机 | ||||
启动发电电机 | 用于启动发动机和具有发电功能的电机 | ||||
电机控制器 | 控制动力源与电机之间能量传输的装置,由控制信号接口电路、电机控制电路和驱动电路组成 | - | - | - | - |
电机类型
电机类型 | |||
---|---|---|---|
一级分类 | 说明 | 二级分类 | 说明 |
串励直流电机 | 励磁绕组和电枢绕组串联的直流电机 | - | - |
并励直流电机 | 励磁绕组和电枢绕组并联的直流电机 | - | - |
无刷直流电机 | 用电子电路取代电刷和机械换向器的直流电机,通常由永磁转子电机本体、转子位置传感器和电子换向器三部分组成 | - | - |
交流感应电机 | 定子及转子为独立绕组,双方通过电磁感应来传递力矩,其转子以低于/高于气息旋转磁场转速旋转的交流电机 | - | - |
交流同步电机 | 转子与气隙旋转磁场同步旋转的交流电机 | 永磁同步电机 | 转子采用永磁材料励磁的同步电机 |
电励同步电机 | 转子上的励磁绕组通过集电环接至转子外部励磁电源的同步电机 | ||
开关磁阻电机 | 采用定转子凸极且极数相接近的大步距磁阻式步进电机的结构,利用转子位置传感器通过电子功率开关控制各项绕组导通使之运行的电机 |
控制器部件
控制器部件 | |||
---|---|---|---|
一级分类 | 说明 | 二级分类 | 说明 |
变换器 | 使电气系统的一个或多个特性发生变化的装置 | 逆变器 | 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的变换器 |
整流器 | 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的变换器 | ||
斩波器 | 将输入的直流电压以一定的频率通断,从而改变输出的平均电压的变换器 |
相关装置
相关装置 | |
---|---|
一级分类 | 说明 |
DC/DC变换器 | 将某一直流电源电压转换成任意直流电压的变换器 |
冷却装置 | 用于冷却电机及控制器的装置 |
性能参数
性能参数 | |
---|---|
一级分类 | 说明 |
额定功率 | 在额定条件下的输出功率 |
持续功率 | 规定的最大、长期工作的功率 |
峰值功率 | 在规定的持续时间内,电机允许的最大输出功率 |
额定转速 | 额定功率下电机的最低转速 |
额定转矩 | 电机在额定功率和额定转速下的输出转矩 |
峰值转矩 | 电机在规定的持续时间内允许输出的最大转矩 |
堵转转矩 | 转子在所有角位堵住时所产生的转矩最小测得值 |
电压控制方式 | 通过改变电机端电压而实现控制转速的方式 |
电流控制方式 | 通过改变电机绕组电流而实现控制转速的方式 |
频率控制方式 | 通过改变电机的电源频率而实现控制转速的方式 |
矢量控制 | 将交流电机的定子电流作为矢量,经坐标变换分解成与直流电机的励磁电流和电枢电流相对应的独立控制电流分量,以实现电机转速/转矩控制的方式 |
PWM控制 | 通过脉宽调制(PWM)实现电压变化的控制方式 |
转矩控制 | 以转矩为目标值,控制指令为转矩值的控制方式 |
转速控制 | 以转速为目标值,控制指令为转速值的控制方式 |
功率控制 | 以功率为目标值,控制指令为功率值的控制方式 |
再生制动控制 | 通过驱动电机由电动状态转换为发电状态,将行驶车辆的动能转换为电能回充至车载储能装置而实现对车速控制的控制方式 |
弱磁控制 | 通过减弱气隙磁场控制电机转速的控制方式 |
输出特性 | 电机的转矩、输出功率和转速的关系 |
连续输出特性 | 在规定的条件下,电机和控制器非限时连续运行的最大输出特性 |
短时输出特性 | 在规定的条件下,电机和控制器在规定的时间内连续运行的最大输出特性 |
电机效率 | 驱动电机输出功率与输入电功率的百分比 |
控制器效率 | 控制器输出电功率与输入电功率的百分比 |
驱动电机系统效率 | 驱动电机系统的输出功率与输入电功率的百分比。输入电功率包含为确保驱动电机系统正常运行的其他器件电功率 |
可充电储能系统
可充电储能装置种类
tr>可充电储能装置种类 | ||
---|---|---|
分类根据 | 子类说明 | 子类说明 |
按用途 | 动力蓄电池 | 为电动汽车动力系统提供能量的蓄电池 |
辅助蓄电池 | 为电动汽车低压辅助系统供电的蓄电池 | |
高能量应用 | 室温下蓄电池包或系统的最大允许持续输出电功率和其在1C倍率下的放电能量的比值低于10的装置特性或应用特性 | |
高功率应用 | 室温下蓄电池包或系统的最大允许持续输出电功率和其在1C倍率下的放电能量的比值低于10的装置特性或应用特性 | |
按工作介质 | 锂离子蓄电池 | 利用锂离子作为导电离子,在阳极和阴极之间移动,通过化学能和电能相互转化实现充放电的电池 |
铅酸蓄电池 | 正极活性物质使用二氧化铅,负极活性物质使用铅,并以硫酸溶液作为电解液的蓄电池 | |
金属氢化物镍蓄电池 | 正极使用镍氧化物,负极使用可吸收释放氢的贮氢合金,以氢氧化钾为电解质的蓄电池 | |
超级电容器 | 至少有一个电机主要是通过电极/电解液页面形成的双电层电容或电极表面快速氧化还原反应形成的赝电容实现储能的电化学储能器件 | |
按封装形式 | 圆柱型电池 | 具有圆柱型电池外壳和连接元件的蓄电池 |
方形电池 | 具有长方体电池外壳和连接元件的蓄电池 | |
软包电池 | 具有复合薄膜制成的电池外壳和连接元件的蓄电池 | |
按性能 | 高能量型电池 | 以高能量密度为特点,主要用于高能量输出的动力蓄电池 |
高功率型电池 | 以高功率密度为特点,主要用于瞬间高功率输出、输入的动力蓄电池 |
结构部件
结构部件 | ||
---|---|---|
父类 | 子类说明 | 子类说明 |
结构 | 单体蓄电池 | 将化学能与电能进行相互转换的基本单元装置,通常包括电极、隔膜、电解质、外壳和端子,并被设计为可充电 |
蓄电池电芯组 | 一组并联连接的单体蓄电池,可能包含监测电路与保护装置 | |
蓄电池模块 | 将一个以上单体蓄电池按照串联、并联或串并联方式组合,并作为电源使用的组合体 | |
蓄电池控制单元 | 控制、管理、检测或计算蓄电池系统的电和热相关的参数,并提供蓄电池系统和其他车辆控制器通讯的电子装置 | |
蓄电池电子部件 | 采集或者同时监测蓄电池单体或模块的电和热数据的电子装置,必要时可以包括用于蓄电池单体均衡的电子部件 | |
蓄电池辅助装置 | 蓄电池系统正常工作所需的蓄电池托架、冷却系统、温控系统等部件 | |
动力蓄电池箱 | 用于盛装蓄电池组、蓄电池管理系统以及相应的辅助元器件,并包含机械连接、电气连接、防护等功能的总成 | |
快换动力蓄电池箱 | 能够通过人力或机械协助,短时间(一般不超过5min)内在电动汽车完成安装,并可以在非车载情况下对蓄电池进行充电的蓄电池箱 | |
蓄电池包 | 通常包括蓄电池组、蓄电池管理系统、蓄电池箱及相应附件,具有从外部获取电能并对外输出电能的单元 | |
蓄电池管理系统 | 监视蓄电池状态,可以为蓄电池提供通讯、安全、电芯均衡及管理控制,并提供与应用设备通信接口的系统 | |
蓄电池系统 | 一个或一个以上蓄电池包及相应附件构成的能量存储装置 | |
储能系统安装舱体 | 电动汽车上固定于车架上,承载蓄电池包的结构 | |
关键部件及相关装置 | 活性物质 | 在电池充放电过程中发生电化学反应以存储或释放电能的物质 |
电解质 | 含有可移动离子并具有离子导电性的液体或固体物质 | |
电芯壳体 | 将单体蓄电池内部部件封装并为其提供放置于外部直接接触的保护部件 | |
液孔塞 | 装在单体蓄电池盖上的注液孔塞,具有排气、防沫结构和防爆功能 | |
安全阀 | 为能释放蓄电池中的气体以避免过大的内压而特殊设计的排气阀 | |
端子 | 用于外电路连接电池正负极的导电部件 | |
端子盖 | 为防止端子间发生短路的盖 | |
排气装置 | 将充电时因电化学反应产生的气体,在蓄电池内外压差作用下排出蓄电池外的装置 | |
高压熔断器 | 高压电路的短路保护装置 | |
高压继电器 | 过辅助控制电路,控制流经线圈电流产生的磁场,使触头闭合、分断,具备灭弧能力,可实现带载通断,以达到控制负载的电器 | |
高压预充电阻 | 限制高压预充电回路电流的电阻 | |
高压维修开关 | 为车辆维修时切断动力电池高压输出的开关或相关装置 | |
电流传感器 | 能监测电流并转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 | |
温度传感器 | 能监测温度并装换成可用输出信号的传感器 |
规格性能
规格性能 | ||
---|---|---|
父类 | 子类说明 | 子类说明 |
放电 | 放电 | 将蓄电池里贮存的化学能以电能的方式释放出来的过程 |
工况放电 | 模拟实际运行时的负荷,用相应的负载进行放电的过程 | |
恒流放电 | 蓄电池以某个设定的恒定电流进行放电 | |
恒牙放电 | 蓄电池以某个设定的恒定电压进行放电 | |
恒功率放电 | 蓄电池以某个设定的恒定功率进行放电 | |
倍率放电 | 蓄电池以1h放电率电流值的倍数进行放电 | |
放电深度(DOD) | 标识蓄电池放电状态的参数,等于实际放电容量与可用容量的百分比 | |
过放电 | 当电芯或电池完全放电后继续进行放电 | |
充电 | 涓流充电 | 为补偿自放电效应,使蓄电池保持在近似完全充电状态的连续小电流充电 |
充电特性 | 充电时蓄电池的电流、电压等与时间、荷电状态之间的关系 | |
完全充电 | 电池贮存的容量达到制造商规定的充电截止条件时被认为完全充电 | |
过充电 | 当电芯或电池完全充电后继续进行充电 | |
荷电状态(SOC) | 当前蓄电池中按照规定放电条件可以释放的容量占可用容量的百分比 | |
充放电共用 | n小时率 | 表示蓄电池放电电流大小的参数 |
温度特性 | 表示蓄电池性能随温度变化的特性 | |
容量 | 容量 | 完全充电的蓄电池在规定条件下所释放出的总容量,单位为Ah |
额定容量 | 在规定条件下测得的并由制造商标明的电池容量值 | |
n小时率容量 | 完全充电的蓄电池以n小时率放电电流放电,达到规定终止条件时所释放的容量 | |
初始容量 | 新出厂的动力蓄电池,在室温下,完全充电后,以1小时率放电电流放电至企业规定的放电终止条件时所放出的容量,单位为Ah | |
可用容量 | 在规定条件下,从完全充电的蓄电池中释放的容量值 | |
理论容量 | 假设活性物质完全被利用,蓄电池可释放的容量值 | |
贮存性能 | 表示蓄电池长期搁置后容量、内阻等参数变化的特性 | |
容量恢复能力 | 完全充电的蓄电池在一定温度下贮存一定时间后,再完全充电,其后放电容量与初始容量之比 | |
能量 | 初始能量 | 新出厂的动力蓄电池,在室温下完全充电后,以1小时率电流放电至企业规定的放电终止条件时所放出的能量,单位为Wh |
放电能量 | 蓄电池放电时输出的电能,单位为Wh | |
额定能量 | 室温下完全充电的电池以1小时率电流放电,达到放电终止电压时放出的能量,单位为Wh | |
功率 | 峰值放电功率 | 蓄电池在特定时间(一般不大于30s)内能够放电的最大功率 |
峰值充电功率 | 蓄电池在特定时间内以规定条件能够充电的最大功率 | |
高温启动功率 | 蓄电池系统SOC在20%或制造商允许的最低的SOC时,在40℃下恒压放电输出的功率 | |
低温启动功率 | 蓄电池系统SOC在20%或制造商允许的最低的SOC时,在-20℃下恒压放电输出的功率 | |
密度 | 质量能量密度 | 从蓄电池的单位质量所获取的电能,用Wh/kg表示,也称作比能量或质量比能量 |
体积能量密度 | 从蓄电池的单位体积所获取的电能,用Wh/L表示,也称作体积比能量 | |
质量功率密度 | 从蓄电池的单位质量所获取的输出功率,用W/kg表示,也称作比功率或质量比功率 | |
体积功率密度 | 从蓄电池的单位体积所获取的输出功率,用W/L表示,也称作体积比功率 | |
电压 | 标准电压 | 由厂家指定的用以标识电池的适宜的电压近似值 |
开路电压 | 蓄电池在开路条件下的端电压 | |
平均电压 | 在规定的充放电过程中,用瓦时数除以安时数所得到的值 | |
负载电压 | 蓄电池接上负载后处于放电状态下的端电压 | |
电压-电流特性 | 蓄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电压与电流关系的特性 | |
充电终止电压 | 蓄电池正常充电时允许达到的最高电压 | |
放电终止电压 | 蓄电池正常放电时允许达到的最低电压 | |
电流 | 放电电流 | 放电时蓄电池输出的电流 |
内阻 | 内阻 | 蓄电池中电解质、正负极群、隔膜等电阻的总和 |
效率 | 库伦效率(安时效率) | 放电时从蓄电池中释放的容量与同循环过程中充电容量的比值 |
能量效率(瓦时效率) | 放电时从蓄电池中释放的能量与同循环过程中充电能量的比值 | |
寿命 | 循环寿命 | 在指定的充放电终止条件下,以特定的充放电制度进行充放电,动力蓄电池在不能满足寿命终止标准前所能进行的循环数 |
日历寿命 | 动力蓄电池在不能满足手盟终止标准前能够接受指定操作的时间 | |
寿命开始 | 蓄电池经特定程序测试后,能够满足特定的标准,并且可以使用时为寿命开始 | |
寿命终止 | 在特定测试标准下,蓄电池不能满足特定的容量、能量或功率性能标准时为寿命终止 | |
现象 | 自放电 | 蓄电池内部自发的或不期望的化学反应造成可用容量自动减少的现象 |
内部短路 | 蓄电池内部正极与负极间发生短路的现象 | |
热失控 | 蓄电池放热连锁反应引起的电池自温升速率急剧变化的过热、起火、爆炸现象 | |
热扩散 | 电池系统内由单体蓄电池热失控引发的其余单体蓄电池接连发生温度上升的现象 | |
起火 | 蓄电池任何部位发生持续燃烧(持续时间长于1s),火花及拉弧不属于燃烧 | |
爆炸 | 蓄电池外壳猛烈破裂,伴随剧烈响声,且有主要成分抛射出来 | |
漏液 | 蓄电池内部电解液泄漏到电池壳体外部 | |
泄气 | 单体电池或电池组中内部压力增加时,气体通过预先设计好的方式释放出来 | |
记忆效应 | 蓄电池经过长期浅充浅放电循环后,进行深放电时,表现出明显的容量损失和放电电压下降,经数次全充/放电循环后,电池特性即可恢复的现象 |
充电机
概述
概述 | ||
---|---|---|
父类 | 子类说明 | 子类说明 |
电动汽车充电 | 电动汽车充电 | 以受控的方式将电能从车外电源传输到电动汽车的蓄电池或其他车载储能装置中的过程 |
充电能量 | 交流充电能量 | 通过交流电源输入充电机的电能,单位为Wh |
蓄电池充电能量 | 通过交流电源输入蓄电池的电能,单位为Wh | |
充电电流 | 充电电流 | 充电机充电时的输出电流 |
充电电压 | 充电电压 | 充电机充电时的输出端电压 |
充电机 | 车载充电机 | 固定地安装在车上的充电机 |
非车载充电机 | 所有部件均不安装在车上的充电机 |
充电方式
充电方式 | |
---|---|
子类说明 | 子类说明 |
传导充电 | 利用电传导给蓄电池进行充电的方式 |
感应充电 | 利用电磁感应给蓄电池进行充电的方式 |
控制方式
控制方式 | |
---|---|
子类说明 | 子类说明 |
均衡充电 | 为确保蓄电池中所有单体蓄电池荷电状态均匀的一种延续充电 |
恒流充电 | 以一个受控的恒定电流给蓄电池进行充电的方式 |
恒压充电 | 以一个受控的恒定电压给蓄电池进行充电的方式 |
脉冲充电 | 以脉冲电流给蓄电池进行充电的方式 |
结构部件
结构部件 | |
---|---|
子类说明 | 子类说明 |
直流电源 | 提供直流电能的装置 |
充电电缆 | 给电动汽车充电用的连接线 |
充电连接器 | 充电电缆与电动汽车的连接装置 |
充电计时器 | 设定充电时间的装置 |
充电插头插座 | 电动汽车充电用的插头、插座 |
锁止机构 | 机械锁止充电连接器的装置 |
充电控制器 | 对充电过程中进行控制的装置 |
规格性能
规格性能 | |
---|---|
子类说明 | 子类说明 |
额定频率 | 交流电源输出频率的额定值 |
额定(交流)输入容量 | 在规定条件下,充电机工作时的(交流)输入容量,一般用VA表示 |
输入频率 | 交流输入电源的频率 |
频率变动范围 | 交流输入电源的频率允许变动范围 |
效率 | 输出与输入能量之比 |
电压调节范围 | 充电机输出电压的可调整范围 |
电压变动范围 | 充电机的交流输入电源电压的允许变动范围;(恒压充电)直流输出电源的变动范围 |
电流脉动 | 叠加在直流电流上的脉动电流 |
电压脉动 | 叠加在直流电压上的脉动电压 |
谐波电流 | 与基本频率以外整数倍的电流的总称 |
冲击电流 | 充电机启动时在1至数个周期内产生的过大交流(输入)电流,一般用峰值表示 |
高频噪声 | 由充电机发出的传导性及辐射性电磁噪声 |
传导噪声 | 重叠或侵入充电机输入或输出端接线的高频电磁噪声 |
辐射噪声 | 充电机传播并发射到空间的高频电磁噪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