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主考选择和简单的计算题
名词解释
集线器(hub):可以把多个结点连接起来组成一个计算机网络,工作在物理层。
交换机(Switch):可以把多个结点连接起来组成一个计算机网络,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路由器(router):可以把两个或者多个计算机网络互连起来,形成规模更大的计算机网络,也称为“互连网”,工作在网络层。
家用路由器:路由器和交换机和其他。
ISP:互联网提供商(例如:电信、移动、联通)
信道:表示某一方向传送信息的通道(信道≠通信线路),一条通信线路在逻辑上往往对应一条发送信道和一条接收信道
1.1_1
什么是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网络是一个将众多的分散的,自治的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线路连接起来,由功能完善的软件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传递的系统。
计算机网络,互联网和互连网的区别(以下解释为每个名词的范畴)
- 计算机网络:是由若干的结点和连接的链路组成的。(结点可以是计算机,交换机,路由器和集线器等;链路可以是有线的和无线的)
- 互连网(internet):多个计算机网络通过路由器互连而成。
- 互联网(Internet):由各大ISP和国际机构组建的,覆盖全球的互连网(internet)。
互联网必须使用TCP/IP,互连网可以使用任意协议
1.1_2
计算机网络的组成
从组成上看
从工作方式上看
从逻辑功能上看
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 数据通信:实现计算机之间的数据传输。(最基本,最种要的,没有他后面的功能都不能实现)
- 资源共享:硬件,软件,数据资源。
- 分布式处理:将某个复杂的任务分给多个计算机处理。
- 提高可靠性:网络中各台计算机互为替代机。
- 负载均衡:网络中各台计算机公同分担繁重的工作。
- 其他:满足社会和生活的需求。
1.1_3_1
电话网络(使用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过程
- 建立连接(尝试占用资源)
- 通信(一直占用通信资源)
- 释放连接(个归还通信资源)
电路交换的优点
- 通信前建立一条端到端的专用的物理链路,在通信的时间内占用线路资源,数据直达,传输速率高(电路交换适合低频次的,大量的传输数据)
电路交换的缺点
- 建立和释放需要时间
- 线路被占用,利用率低
- 线路分配的灵活性差
- 交换结点不支持差错控制,无法检验传输的数据错误
电报网络(报文交换)
报文组成:控制信息+用户数据
报文交换的优点
- 不需要建立连接
- 通信时间内不用独占一条通路,相比于电报交换,线路利用率高
- 数据以报文形式,被各个结点进行储存转发,通信链路灵活
- 交换结点支持差错控制
报文交换的缺点
- 报文不定长,不方便转发
- 长报文储存转发时间长,开销大
- 长报文容易出错,重传代价高
分组交换
每条数据组成为:首部+数据(首部组成为:原地址,目的地址,分组号)
分组交换优点
- 由报文交换的所有优点
- 分组定长,方便储存转发
- 分组的储存转发时间开销小,缓存开销小
- 分组不易出错,重传代价低
分组交换的缺点
- 相比于报文交换,控制信息占比增加
- 相比于电路交换,存在储存转发时延(报文交换也有)
- 报文被拆成多个分组,传输过程可能会出现失序,丢失等问题,增加处理难度
虚电路交换(基于分组交换)
交换过程
- 建立连接(虚拟电路)
- 通信(分组按序,按以建好的既定线路发送,通信双方不独占线路)
- 释放连接
1.1_3_2
三种交换方式的性能分析
电路交换
报文交换
分组交换
1.1_4
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 按分布分类
- 广域网(WAN)
- 城域网(MAN)
- 局域网(LAN)
- 个域网(PAN)
- 按传输技术分类
- 广播式:当一台计算机发送数据时,广播内的所有计算机都会收到这个数据
- 点对点:精准送达
- 按拓扑结构分类
- 总线型:数据广播式传输,存在总线竞争(典型:集线器连接的设备)
- 环型:数据广播传输,通过令牌解决总线争用问题,令牌依次传递,拿到令牌使用总线
- 星型:点对点传输,不存在总线争用问题
- 网状:点对点传输(灵活,可靠性高,控制复杂,线路成本高)
- 按使用者分类
- 公用网
- 私用网
- 按传输介质分类
- 有线网络
- 无线网络
1.1_5_1
计算机网络的性能指标
速率
概念:指的是连接到网络上的结点在信道上传输的速率,也称数据率或比特率,数据传输速率(真题常用)
单位:bits/s,b/s,bps(真题常用)
注意:有时也会有B/s(1B=8b,B=Byte字节,b=bit比特)
常用前缀k -> M ->G -> T(计网中:依次×10的3次方;计组和操作系统中:依次×2的10次方)
带宽
概念:某信道最大传输速率
结点间通信实际能达到的速率,由带宽和结点性能共同决定
吞吐量
概念:指的是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的实际数据量
时延
概念:指数据从网络的一端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时间
总时延=发送时延+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发送时延:又称传输时延,是将数据退向信道花费的时间
传播时延:电磁波在信道中传输一定距离所花费的时间
发送时延 = 数据长度(bit)/ 数据发送速率(bit/s)
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m)/ 电磁波在信道中传输速率(m/s)
时延带宽积
概念 :一条链路中,已从发送端发出但是没有到达接受端的最大bit数
时延带宽积 = 时延(s) × 带宽(b/s) (单位 bit)
往返时延
概念 :表示发送方发送数据到发送方接收接受方的确认总共经历的时间
信道利用率
概念 : 信道中有百分之多少的时间有数据通过
公式 :有数据通过的时间 / (有数据通过的时间 + 没数据通过的时间)
1.2
网络体系结构概念(难懂)
概念 : 是计算机网络各层及其协议的集合,就是这个计算机网络及其构件所应完成的功能的精确定义(不涉及实现)
实现 : 是遵循这种体系结构前提下,用何种硬件和软件完成这些功能的问题
实体 : 计算机网络结构中,第n层的活动元素,软件+硬件,通常成为第n层的实体,不同机器上的同一层称为对等层,同一层的实体称为对等实体
协议 :控制对等实体之间通信的规则的集合,是水平的
接口 :即同一节点相邻两层的实体交换信息的接口,又称为访问服务点
服务 : 是指下一层为上一层提供的功能调用,是垂直的
PDU(协议数据单元):对等层次之间传送的数据单位,第n层的PDU记为n-PDU
SDU(服务数据单元):为了完成上一层实体所要求的功能而传输的数据,第n层的SDU记为n-SDU
PCI (协议控制单元):控制协议操作的信息,第n层的PCI记为n-PCI(也就是那一层的首部)
协议三要素
-
语法:数据和控制信息的格式(例如,协议的控制信息占几个字节,每个字节什么含义)
-
语义:完成何种动作,做出何种应答
-
同步(时序):执行各种操作的条件,时序关系等,也就是事件的发生顺序
OSI参考模型(ISO国际化组织提出的)
物理层 :实现相邻的比特传输(定义电路接口的参数,定义传输信号的含义,电气特征)
数据链路层:确保相邻结点之间的链路上无差错(以帧为单位进行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协调两个结点的速率),物理寻址
网络层:把分组的源节点转发到目的节点(路由选择,分组转发,拥塞控制,网际互连,以分组为单位进行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使用虚电路进行连接和释放,可靠传输管理:接收方需返回分组确认信息)
传输层:实现端到端的传输(即进程到进程,端指的是“端口”,以报文段为单位进行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使用虚电路进行连接和释放,可靠传输管理:接收方需返回分组确认信息)
会话层:采用检查点机制,断点续传
表示层:解决不同主机上信息表示不一致的问题(数据格式转换:加密,解密,压缩,编码转换)
应用层:实现特定的应用
数据传输的单位
数据链路层的流量控制是节点到节点之间的
网络层是整个网络的流量控制
传输层实现的是端到端的流量控制
TCP/IP模型 (美国国防部阿帕网(ARPANET)项目的后续成果)
应用层:由OSI参考模型中的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的功能,通过协议来实现数据格式转换(表示层)和会话管理(会话层)
传输层:复用和分佣 , 差错控制和流量控制,连接和释放,可靠传输管理
网络层:路由选择,分组转发,拥塞控制,网际互连
网络接口层:实现相邻的节点之间的数据传输(为网络层传输“分组”),具体怎么传输不做规定,这是TCP/IP更灵活,适应
OSI参考模型可向上层提供有连接的可靠服务(虚电路),无连接的不可靠服务(数据包)
OSI只有网络层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传输层仅支持面向连接的通信
TCP/IP模型仅向上层提供无连接的不可靠服务(数据包)
TCP/IP模型只有传输层支持无连接和面向连接的通信,网络层仅支持面向连接的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