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tstrap

创新案例|昆曲DTC创新,用大数据和社群营销重塑传统演出商业模式

昆曲DTC转型:大数据做用户画像,全渠道营销引流,让用户爱上传统艺术。传统艺术品牌亟需重塑,社群营销是关键,要通过各种手段创新,提升传统艺术品牌价值。

今天,我们正处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跨界”已然成为我们创新的关键变量。如何在不忘初心的同时,借助科技的力量,让梦想照亮现实,也许是我们这一代有点“文化情怀”的商人必须直面的人生。

昆曲与大数据,中国传统文化与新兴科技,看似完全不相关的两个行业,却运用“跨界”思维实现了一次完美的融合和逆袭。

01 “跨界”,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融合

科技是手段,人文是归宿。只有为人文服务的科技才具有商业前景,文化也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走出曲高和寡的困境薪火相传。

硅谷,“跨界”是创新的源泉。

乔布斯曾经说:“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我认为科技不是冷冰冰的,科技是有温度的,数据也是有感情的。”当乔布斯把艺术品般的苹果产品展现在世人面前时,我们信服了:将科技与人文结合,真能创造出伟大的产品!

从《硅谷之火》、《硅谷传奇》、《黑客与画家》等书中,你也许会发现硅谷拥有的最强大的竞争力是“跨界”的基因和能力。我们可以看到“跨界”所产生的化学反应带来的是裂变的作用。

硅谷的这种“跨界”思维和操作,能不能在中国的创业创新的浪潮中开花结果?我想也许可以。因为我从1999年创立海量,做的是外人看起来冷冰冰的数据。但是数据其实也有它的动人之处,我们可以运用大数据进行复杂关联挖掘、事件发展预测、信息准确传播等认知和决策,在商业上已经获得了小小的验证和成功。

与此同时,我也有点小小的文化爱好,看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在慢慢被大众娱乐取代而逐渐没了生意或消亡,其实我多少有点遗憾和可惜,所以最近几年我一直在思考:

在互联网时代,如何运用技术手段锻造出更加符合时代潮流、人见人爱、花见花开的文化产品,在科技与人文的十字路口,如何在不忘初心的同时借助科技的力量,让梦想照进现实,这也许是我们这一代有点“文化情怀”的商人必须直面的问题。

然而与之相反,传统文化演出市场最近几年却逐渐面临萎缩的情况。大多数时候辛辛苦苦筹备一场演出,却遭遇上座率不足的滑铁卢,甚至面临“一场演出只卖出六张票”困境。

所以,越来越多的剧院不愿意再做传统剧目的演出,如京剧、昆曲、豫剧等。也许我们正面临传统文化无人传承的问题,甚至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的困境。

如何找到真正喜爱传统剧目的观众,并为他们献上一场精美的演出,同时让筹办方能够活下去,这成为了一个新的时代课题,一个严肃又沉重的命题。我把我的探索与大家分享,期待大家继续深化。

“众筹”,昆曲邂逅大数据。

2016年,基于对于昆曲的喜爱,我利用海量的技术资源与北方昆曲剧团合作,玩了一次“跨界”实验。

在这一场“跨界”实验中,我们利用大数据分析,通过社群、社交媒体、众筹网站等互联网的方式,组织了史上第一次昆曲众筹演出,用“高科技”的新力量去运作了一套“最传统”的文艺演出。

昆曲有600余年历史,是中国传统戏曲中优雅而小众的一个分支。不同于现代影视艺术,昆曲关注窗很窄。同时昆曲又是一种更适合面对面欣赏的舞台艺术。

昆曲传统的演出方式就是请名角、做名剧目,高票价,以便保证票房。当然这样做的弊端也是昆曲等剧种越来越没声音和生意的原因,因为了解它的人原来越少,那么买单的人就更少了。

我们的实验逻辑是反其道而行之,概括下来就是两点:

摒弃传统玩法,以互联网社群宣传为主导,用线上社群推动线下活动,通过多元化的网络载体进行线上直播及同步互动,使演出舞台不再止步于剧场;

基于大数据洞察分析,通过精确的用户画像迅速、直接找到核心用户,应用大数据调研安排票位、场次的方式。

我们打破传统剧目的制作方式,借鉴产品经理的方法论,运用大数据分析锁定目标客户,人员、资金、场地一概“众筹”的方式,我们所有的动作都交给了大数据和互联网,组织策划演出。从诞生那一刻,这场实验就具备了“跨界”的思维和基础,它的目的也并不是赚钱,相反它的目的是不亏钱,让剧场增加继续做剧目的信心。通过各种手段,我们调动了更多的人加入这场实验中,让他们有充分的参与感和激情,反而助推了这次活动进行。

基于大数据的昆曲众筹不仅仅是筹到演出成本,更重要的是在关注昆曲人的心中种下一颗种子,等待日后萌发。

02 “颠覆”,用户才是主角

我们当时有个希望,就是让大家通过众筹能够看上物美价廉的演出,让大众走进昆曲这一高雅的艺术殿堂,而这个实验有点前卫。

下面我们按照一般的商业逻辑:找到用户(客户画像)、定位产品(确定曲目)、锚定传播点和节奏(产品线延伸增加曝光度和产品体验)、市场定价(成本核算)的过程来复盘本次实验我们的具体行动。

一、客户画像,大数据说话。

昆曲的知音在哪里?海量大数据通过采集2016年1月至6月的社交媒体数据(包括微博、微信、豆瓣和贴吧),发现至少有10多万人谈论过昆曲,其中有25000人为活跃人群。

进一步的分析发现,男女各占一半,其中52 %的关注人群来自90后;大学学历占了66 %;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戏迷最多,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广东是密度最高的人群,其中北京最多占了13 %。IPhone使用者超过74 %说明他们的消费能力也非常可观。大部分人群的爱好非常雅致,与茶、电影、古典、古文化和汉服相关。

在传统印象中,昆曲艺术的票友应该是中老年为主。这个数据分析结果说明:昆曲的知音年龄比大家预想的要年轻,文化程度高、消费能力强。这一部分群体恰恰也是互联网的重度用户——这一发现让大家惊喜不已。

二、作品锻造,《玉簪记》逆袭。

众所周知,昆曲最有名的剧目是《牡丹亭》,按照常理我们应该推出《牡丹亭》。

然而分析数据表明,我们拟定的北方昆曲剧院当家花旦魏春荣(昆曲演员排名前三,在北昆演员中位列第一)的拿手曲目是《玉簪记》。在社交媒体里提及量最大的曲目有《牡丹亭》、《梁祝》、《三打白骨精》等,《玉簪记》只排在第九。

魏春荣的搭档王振义此时已经息演五年,成为中国戏曲学院教授(但是在贴吧中,王振义拥有高达3万余的话题量)。

”魏王”是昆剧界最大的一对CP。“魏王版”《玉簪记》已经成为昆曲粉丝喜爱的经典作品。于是我们决定剑走偏锋邀请王振义老师出山。而“王者归来 ”成了本次演出最大的亮点。演出后,魏春荣互联网声量成为榜首,王振义上榜排名第五,《玉簪记》排名第8,上升了1位。

三、产品衍生,从一台戏变成一套产品群

本次实验最大的创新是,我们将传统的演出产品形式扩展,衍生出很多子产品,为传播准备足够的话题。

传统演出就是一台戏,而经过扩展的演出产品是一套紧密联系的产品群:由一个社群,一堂讲座,一台演出,一次跨界,一起众筹,一场红毯秀,一席家宴,知音相会等组成。

传播策略是由10人原点人群触发,形成10万人规模的讨论人群、5000人的传播人群,最终产生购票人群200人,我们也是动用了各种手段:

一是引入直播平台,进行网络直播。通过现场调查发现,参加沙龙的观众中有一个特点,大部分观众之前没有看过昆曲的现场演出,而只是通过互联网视频和口碑喜欢上了昆曲。把粉丝从线上吸引到线下的过程中,网络视频的传播可谓功不可没。引入了目前流行的直播模式,对沙龙见面会和正式演出进行直播。在众筹正式演出开始前,网络播放量就达到了数万人次。

二是观影体验从台前延伸到台后:在直播过程中,把观影体验从台前延伸到台后,对二位演员的化妆过程等也进行了直播,帮助粉丝对戏曲传统和知识增强了解,提高话题关注度。

三是图片直播:引入图片直播平台,通过专业的图片摄影+互联网分享,大大提高了现场图片在社群的传播力度。

四是沙龙见面会:对粉丝安排演出之前的沙龙见面会,进行话题讨论和活动预热;演出结束后,二位演员与骨灰级粉丝共进晚餐。

我们根据整体宣发节奏,针对不同类型的观众群体,设计出丰富多元的话题,进行重点传播。

传播套路上我们立足于社群,线上线下相结合——由线上到线下,再把线下活动生产的优质内容搬回线上,形成正反馈,实现运营的低成本、高效率。每一次活动也都在微吼、花椒、喜马拉雅等音、视频直播平台同步直播,多媒体覆盖。渠道上依托微信群、微信朋友圈的自发传播,和多家自媒体的友情转发。

文章原文链接,可以点击:

创新案例|昆曲DTC创新,用大数据和社群营销重塑传统演出商业模式

延展文章:

1. A创新指南 | 如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企业营销效率提升10倍(上)

2. 创新趋势|以创业心态迎接AI时代是企业持续创新与增长的必由之路

3. 创新书荐|《生态驱动增长》打造以生态伙伴为中心的增长模式

4.  创新入门|解锁您的潜在市场:探秘付费点击广告(PPC)的秘密武器

5.  创新指南 | 企业AI战略 实施方案探讨(上):如何构建基于AI的新商业模型和业务场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