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tstrap

JDK1.8HashMap底层实现原理

hashmap是我们开发中用的最常见的集合之一,但是我们是否有了解过他的底层呢?这篇文章我将带您了解一下hashmap的底层

位运算

在学习hashmap底层原理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掌握位运算,别问为什么,往下面看自然知晓

我们知道,计算机用的是二进制,也就是010101…这样的字符,当我们输入某一个数字的时候,存入计算机里面的也是二进制譬如说

  • 0-》00000000
  • 1-》00000001
  • 2-》00000010
  • 3-》00000011

&(按位与)

参加运算的两个二进制数,同时为1,才为1,否则为0。举例 3&5=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按位或)

参加运算的两个二进制数,一个为1就为1,否则为0。2 | 4=6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按位异或)

参加运算的两个二进制数,位不同则为1,位相同则为0。6^7=1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左位移运算符)

将二进制码整体左移指定位数,左移后空出来的位用“0”填充,例如 -5 << 2 = -20

例如:2<<4
00000010->00100000=16

“>>”(右位移运算符)与 >>(无符号右位移运算符)

例如:16>>4
00100000->00000010=2

好了,现在了解了位运算,那么我们来了解一下hashmap

hashmap的概述

  • HashMap 基于哈希表的 Map 接口实现,是以 key-value 存储形式存在,即主要用来存放键值对。
  • HashMap 的实现不是同步的,这意味着它不是线程安全的。它的 key、value 都可以为 null,此外,HashMap中的映射不是有序的。
  • jdk1.8 之前 HashMap 由 数组 + 链表 组成,数组是 HashMap 的主体,链表则是主要为了解决哈希冲突(两个对象调用的hashCode 方法计算的哈希值经哈希函数算出来的地址被别的元素占用)而存在的(“拉链法”解决冲突)。
  • jdk1.8 以后在解决哈希冲突时有了较大的变化,当链表长度大于阈值(或者红黑树的边界值,默认为 8 )并且当前数组的长度大于 64时,此时此索引位置上的所有数据改为使用红黑树存储。

HashMap 特点:

  • 存储无序;
  • 键和值位置都可以是 null,但是键位置只能存在一个 null;
  • 键位置是唯一的,是由底层的数据结构控制的;
  • jdk1.8 前数据结构是链表+数组,jdk1.8 之后是链表+数组+红黑树;
  • 阈值(边界值)> 8 并且桶位数(数组长度)大于 64,才将链表转换为红黑树,变为红黑树的目的是为了高效的查询;

HashMap存储数据的过程

测试代码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
   
        HashMap map=new HashMap();
        map.put("student1","萧炎");
        map.put("student2","林动");
        map.put("student3","牧尘");
        map.put("student4","古尘沙");
        System.out.println(map);
    }

结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执行流程分析:

  • 首先程序读到HashMap map=new HashMap();的时候,并不会马上创建一个数组,而是在我们第一次使用hashmap自己的put方法的时候,创建一个长度为16的数组,也叫作桶Node[]table ,这个用来存储数据

  • 当我们需要存入一个数据,比方说(key=a,value=3),首先会先调用重写的String的hashcode方法,计算出对应的hash数值,然后根据数组的长度和某种算法,找到这组数据应该对应的桶位数,就是数组的下标,例如0,1,2,3,4,5…然后查看这个桶里面是否有存其他的数据,如果没有,那么就直接把数据存入桶中,我们加入这一次存在‘3’这个位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当我们又再一次的调用put方法,存入(key=b,value=4)的时候,假设这次算出来的又是存在三号位,这个时候,三号位已经有一个数据了,这个时候会判断两个数据的hash值是否相同,如果不相同,那我们这个时候就会在这个桶下生成一个链表,用来存储数据,这个叫做拉链法

  • 如果相同的话则会对两个数据进行一次判断
    数据相同:直接覆盖
    数据不同:从该桶位的链表开始,一直往下比,直到出现不同的时候,便存在不同的地方的下一个位置,如果这个时候链表长度超过了8,那么链表就会转化成红黑树

  • 在不断的添加新数据的时候,如果某一时刻超过了阈值,并且那个时候要存入数据的地方刚好不为空,那么,我们就要扩容了,每次扩容都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大2倍,原因后面会讲。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jdk1.8 中引入红黑树的进一步原因:

  1. jdk1.8 以前 HashMap 的实现是数组+链表,即使哈希函数取得再好,也很难达到元素百分百均匀分布。当 HashMap 中有大量的元素都存放到同一个桶中时,这个桶下有一条长长的链表,这个时候 HashMap 就相当于一个单链表,假如单链表有n个元素,遍历的时间复杂度就是O(n),完全失去了它的优势。
  2. 针对这种情况,jdk1.8 中引入了红黑树(查找时间复杂度为 O(logn))来优化这个问题。当链表长度很小的时候,即使遍历,速度也非常快,但是当链表长度不断变长,肯定会对查询性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才需要转成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HashMap继承体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继承体系可以看出:

  • HashMap 实现了Cloneable接口,可以被克隆。
  • HashMap 实现了Serializable接口,属于标记性接口,HashMap 对象可以被序列化和反序列化。
  • HashMap 继承了AbstractMap,父类提供了 Map 实现接口,具有Map的所有功能,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实现此接口所需的工作。

存储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Java中,HashMap的实现采用了(数组 + 链表 + 红黑树)的复杂结构,数组的一个元素又称作
在添加元素时,会根据hash值算出元素在数组中的位置,如果该位置没有元素,则直接把元素放置在此处,如果该位置有元素了,则把元素以链表的形式放置在链表的尾部。
当一个链表的元素个数达到一定的数量(且数组的长度达到一定的长度)后,则把链表转化为红黑树,从而提高效率。
数组的查询效率为O(1),链表的查询效率是O(k),红黑树的查询效率是O(log k),k为桶中的元素个数,所以当元素数量非常多的时候,转化为红黑树能极大地提高效率。

HashMap基本属性与常量

基本属性,常量一览

/*
 * 序列化版本号
 */
private static final long serialVersionUID = 362498820763181265L;

/**
 * HashMap的初始化容量(必须是 2 的 n 次幂)默认的初始容量为16
 */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
 * 最大的容量为2的30次方
 */
static final int MAXIMUM_CAPACITY = 1 << 30;

/**
 * 默认的装载因子
 */
static final float DEFAULT_LOAD_FACTOR = 0.75f;

/**
 * 树化阈值,当一个桶中的元素个数大于等于8时进行树化
 */
static final int TREEIFY_THRESHOLD = 8;

/**
 * 树降级为链表的阈值,当一个桶中的元素个数小于等于6时把树转化为链表
 */
static final int UNTREEIFY_THRESHOLD = 6;

/**
 * 当桶的个数达到64的时候才进行树化
 */
static final int MIN_TREEIFY_CAPACITY = 64;

/**
 * Node数组,又叫作桶(bucket)
 */
transient Node<K,V>[] table;

/**
 * 作为entrySet()的缓存
 */
transient Set<Map.Entry<K,V>> entrySet;

/**
 * 元素的数量
 */
transient int size;

/**
 * 修改次数,用于在迭代的时候执行快速失败策略
 */
transient int modCount;

/**
 * 当桶的使用数量达到多少时进行扩容,threshold = capacity * loadFactor
 */
int threshold;

/**
 * 装载因子
 */
final float loadFactor;

  • 容量:容量为数组的长度,亦即桶的个数,默认为16 ,最大为2的30次方,当容量达到64时才可以树化。
  • 装载因子:装载因子用来计算容量达到多少时才进行扩容,默认装载因子为0.75。
  • 树化:树化,当容量达到64且链表的长度达到8时进行树化,当链表的长度小于6时反树化。

Hashmap属性解释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集合的初始化容量(必须是 2 的 n 次幂):

// 默认的初始容量是16	1 << 4 相当于 1*2的4次方
static final int DEFAULT_INITIAL_CAPACITY = 1 << 4;

提问:为什么是2的次幂呢?如果输入值不是 2 的幂比如 10 会怎么样?

 /**
     * Constructs an empty <tt>HashMap</tt> with the specified initial
     * capacity and the default load factor (0.75).
     *
     * @param  initialCapacity the initial capacity.
     * @throws IllegalArgumentException if the initial capacity is negative.
     */
    public HashMap(int initialCapacity) {
   
        this(initialCapacity, DEFAULT_LOAD_FACTOR);
    }

  • HashMap 构造方法可以指定集合的初始化容量大小,根据上述讲解我们已经知道,当向 HashMap 中添加一个元素的时候,需要根据 keyhash 值,去确定其在数组中的具体位置。HashMap 为了存取高效,减少碰撞,就是要尽量把数据分配均匀,每个链表长度大致相同,这个实现的关键就在把数据存到哪个链表中的算法。
  • 这个算法实际就是取模,hash % length,而计算机中直接求余效率不如位移运算。所以源码中做了优化,使用 hash & (length - 1),而实际上 hash % length 等于 hash & ( length - 1) 的前提是 length 是2 的 n 次幂。(这段话是摘抄传智播客锁哥的,这个解释确实很完美!)

例如,数组长度为 8 的时候,3 & (8 - 1) = 3,2 & (8 - 1) = 2,桶的位置是(数组索引)3和2,不同位置上,不碰撞。
再来看一个数组长度(桶位数)不是2的n次幂的情况:

数组长度为9 hash为3

00000011 3
00001000 8
————————
00000000 0

数组长度为9 hash为5

00000101 5
00001000 8
————————
00000000 0

数组长度为9,hash为6

00000101 5
00001000 8
————————
00000000 0

由此可见,如果不是2的次幂,hash值很容易一模一样,这样会经常产生哈希碰撞,导致性能下降,所以,这里采用的是2的次幂

为什么要用2的次幂小结:

  • 由上面可以看出,当我们根据key的hash确定其在数组的位置时,如果n为2的幂次方,可以保证数据的均匀插入,如果n不是2的幂次方,可能数组的一些位置永远不会插入数据,浪费数组的空间,加大hash冲突。
  • 另一方面,一般我们可能会想通过%求余来确定位置,这样也可以,只不过性能不如&运算。而且当n是2的幂次方时: hash & (length1) == hash % length
  • 因此,HashMap容量为2次幂的原因,就是为了数据的的均匀分布,减少hash冲突,毕竟hash冲突越大,代表数组中一个链的长度越大,这样的话会降低hashmap的性能

如果创建HashMap对象时,输入的数组长度length是10,而不是2的n次幂会怎么样呢?

static final int tableSizeFor(int cap) {
   
        int n = cap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