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系统
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系统
- 射频识别系统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系统,它通过射频无线信号自动识别目标对象,并获取相关数据,由电子标签、读写器和计算机网络构成。射频识别系统以电子标签来标识物体,电子标签通过无线电波与读写器进行数据交换,读写器可将主机的读写命令传送到电子标签,再把电子标签返回的数据传送到主机,主机的数据交换与管理系统负责完成电子标签数据信息的存储、管理和控制。
RFID技术的基本工作原理
- 由读写器通过发射天线发送特定频率的射频信号,当电子标签进入有效工作区域时产生感应电流,从而获得能量被激活,使得电子标签将自身编码信息通过内置天线发射出去;读写器的接收天线接收到从标签发送来的调制信号,经天线的调制器传送到读写器信号处理模块,经解调和解码后将有效信息传送到后台主机系统进行相关处理;主机系统根据逻辑运算识别该标签的身份,针对不同的设定做出相应的处理和控制,最终发出信号,控制读写器完成不同的读写操作。
- 从电子标签到读写器之间的通信和能量感应方式来看,RFID系统一般可以分为电感耦合(磁耦合)系统和电磁反向散射耦合(电磁场耦合)系统。电感耦合系统是通过空间高频交变磁场实现耦合,依据的是电磁感应定律;电磁反向散射耦合,即雷达原理模型,发射出去的电磁波碰到目标后反射,同时携带回目标信息,依据的是电磁波的空间传播规律。
- 电感耦合方式一般适合中、低频率工作的近距离RFID系统;电磁反向散射耦合方式一般适合高频、微波工作频率的远距离RFID系统。
组成部分
- 完整的RFID系统由读写器(Reader)、电子标签(Tag)和数据管理系统三部分组成
优势
- 射频识别技术的载体一般都是要具有防水、防磁、耐高温等特点,保证射频识别技术在应用时具有稳定性。
- 射频识别在实时更新资料、存储信息量、使用寿命、工作效率、安全性等方面都具有优势。
- 射频识别能够在减少人力物力财力的前提下,更便利的更新现有的资料,使工作更加便捷;
- 射频识别技术依据电脑等对信息进行存储,最大可达数兆字节,可存储信息量大,保证工作的顺利进行
- 射频识别技术的使用寿命长,只要工作人员在使用时注意保护,它就可以进行重复使用;
- 射频识别技术改变了从前对信息处理的不便捷,实现了多目标同时被识别,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 射频识别同时设有密码保护,不易被伪造,安全性较高。与射频识别技术相类似的技术是传统的条形码技术,传统的条形码技术在更新资料、存储信息量、使用寿命、工作效率、安全性等方面都较射频识别技术差,不能够很好的适应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需求,也难以满足产业以及相关领域的需要。
缺点
- 技术成熟度不够。RFID技术出现时间较短,在技术上还不是非常成熟。由于超高频RFID电子标签具有反向反射性特点,使得其在金属、液体等商品中应用比较困难。
- 成本高。RFID电子标签相对于普通条码标签价格较高,为普通条码标签的几十倍,如果使用量大的话,就会造成成本太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市场使用RFID技术的积极性。
- 安全性不够强。RFID技术面临的安全性问题主要表现为RFID电子标签信息被非法读取和恶意篡改
接触式IC卡和非接触式IC卡的区别:
接触式IC卡与非接触式IC卡的可靠性比磁卡好,应用范围广泛。两者区分大的外观特点是接触式IC卡芯片封装在PVC料卡片中,芯片外露,需与卡槽等读卡设备接触才可读写数据;非接触式IC卡芯片封装在PVC料中,通过卡中芯片无线电波可远距离与读卡设备进行感应即可读取数据。相对比,非接触式IC卡保密性好,安全性能高,储存量大,传递速度快。
非接触式IC卡又可分为:
- 射频加密式(RF
ID)通常称为ID卡。射频卡的信息存取是通过无线电波来完成的。主机和射频之间没有机械接触点。比如HID,INDARA,TI,EM等。大多数学校使用的饭卡(厚度比较大的),门禁卡,属于ID卡。 - 射频储存卡(RF IC)通常称为非接触IC卡。射频储存卡也是通过无线电来存取信息。它是在存储卡基础上增加了射频收发电路。比如MIFARE ONE。一些城市早期使用的公交卡,部分学校使用的饭卡,热水卡,属于射频存储卡。
- 射频CPU卡(RFCPU)通常称为有源卡,是在CPU卡的基础上增加了射频收发电路。CPU卡拥有自己的操作系统COS,才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能卡。大城市的公交卡,金融IC卡,极少数学校的饭卡,属于射频CPU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