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tstrap

对初入芯片行业新人的建议

授权发明专利30+的芯片工程师,聊聊我的经历。

首要一点:摆脱小农思维束缚,不要试图学会所有技能

刚开始流片,最纠结的点在于,对光刻、干法、高温等工艺,我到底要了解多深?

比如光刻工艺,我对光刻线宽、光刻胶形貌大概清楚,那曝光能量、烘干条件要不要学习?

干法工艺,对介质刻蚀后的形貌有概念,那具体的刻蚀条件要不要记住?

这些细节,学起来,永无止境

如果逼迫自己掌握芯片制备中的所有知识,辛苦不说,也容易挫败。

因为,芯片制备是极其复杂的现代工业过程,需要成百上千人的合作。

高精细工业制造,分工非常细化。造成的结果是——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掌握一些独有的知识

试图一人了解全部过程、学会所有知识,是愚人行径

这种想法,追根溯源,大概是小农思维作祟

原先,大家都住在农村,除了照顾农田,还会搞点副业,养些鸡鸭猪牛,种些瓜果蔬菜,工具都要自己制作,自给自足

但进入了现代企业,尤其是分工极其精细的Fab厂

如果抱残守缺,试图一人学会所有技能,妄想一人搞定所有事情,其实,是在对抗经济规律

因此,对研发人员,要识别出哪些技能值得学习。

于我而言,有两条原则:能否助你生产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 独立于平台的程度有多高

(1)作品思维

第一条原则,看这个技能,能否助你生产自己的作品,在简历上,添上一笔

比如,半导体领域的同学,对SEM设备,应该不陌生。

这玩意,类似一个超级放大镜,可以将芯片的微观结构,看得一清二楚。

三年前,我曾经试图学会SEM的操作。

但毕竟很少使用,学了又忘、忘了再学,痛苦至极。

后来,我的想法发生了改变。

为什么非得学会它的操作?如果能找到会操作的人,说服他帮我操作,不是也能达成目的吗?

更重要的是,学会SEM的操作,对我的履历有质的提升吗?它配得上我的时间吗?

闭上眼,想象几年后面试的场景。

面试官问我,你的成果有哪些?

我说,开发了哪些芯片,写了多少篇论文,授权多少个专利

面试官再问,你的特长是什么?

我说,强大的创新能力、熟练的流程整合经验、丰富的团队协调经历

能不能再加一句,我还会操作SEM设备?

想到这,忍俊不禁。

人家又不是招操作员,你会这个,有毛用。

相反,通过文献调研,积累专业知识。通过与代理师的沟通,学习法律知识。再合二为一,转化成强大的专利撰写能力

这,便是创造性工作,便是值得浸淫的技能。

每张授权证书,都是简历里的加分项。每份专利文件,都是人生中的作品。

聪明的打工人,都是利用公司的资源,生产自己的作品,为自己的简历,添砖加瓦

尽早建立作品思维,让公司资源,为我所用,争分夺秒地丰富自己的履历

(2)独立性

第二条原则,独立于平台的程度有多高

为什么很多人认为PE(工艺工程师)这岗位不太理想?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PE的工作,高度依赖设备

比如光刻PE,主要工作就是对付光刻机,他得清楚如何使用机台实现各种功能。

这就带来了一个副作用——你在担任PE期间所做的技术积累,与公司的设备强相关

问题来了,你的技术跟这几台设备绑定,但离职时,又不能背着光刻机一块走。

这种情况下,如果想跳槽,选择空间就比较狭窄。

只有去那些设备类似,乃至相同的公司,才能有效利用过往积攒的技术。

然而,即使新公司的设备与之前的设备一模一样,使用年限和机台状态不同,做的产品不同,技术经验也得打折扣。

换句话说,你在工作期间积累的技术,遭遇了隐形的贬值

也就是说,就PE这岗位而言,工程师的价值,附着于设备之上

光刻机之类的设备,就是个工具,只不过这工具极其昂贵。

假如你是老板,果园里的草莓太多,招两个人帮忙采摘。

如果给他们一个塑料盆装草莓,你肯定不会在意。

但如果给他们一个金盆,你关心的,恐怕就是这金盆的状况了

当他们捧着金盆去摘草莓时,力气再大,技术再好,恐怕都没那么重要。

但,假如学会了如何种草莓,你的选择权就大了。

因为全世界有很多的果园,老板们都想用草莓赚钱。

当你深刻理解了种草莓的流程,保存在脑子里。去了任何一个果园,都能建立起这套流程,并将其标准化。你就是一个优秀的草莓PIE了。

当你深刻理解了草莓生长的原理,又成功培育过一两种畅销的变异草莓。去了任何一个果园,都能复现出它们。你就是一个优秀的草莓研发者了。

总结一下:

(1)不要试图学会所有技能。

(2)如何确定哪些技能值得学习?利用作品思维 / 独立性,做出判断。

关注@晏小北,理解芯片与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