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tstrap

elabradio入门第五讲——差分编码解决相位模糊问题

一、以DQPSK为例回顾差分编码

通信中在使用QPSK调制时,为了避免收发端相干频率相位不一致,导致相位模糊,会在发送端对发送的bit数据进行差分编码,将绝对相位转化为相对相位,在接收端再进行解差分,将相对相位转换为绝对相位。

以上是采用B方式的QPSK的星座图,顾名思义DQPSK就是QPSK+差分编码

首先我们从发送和接受的过程来看为什么要使用DQPSK?

然后来看差分编码和解差分的数学表达:

 在工程上我们通常不是在比特映射成符号进行差分编码,而是在映射成符号前就对比特进行差分编码,这样可以减少差分编码的复杂度,同时增加1bit冗余的bit解决第一个符号无法还原的问题。

二、elabradio差分编码仿真

使用差分编码和差分译码模块

 利用数字信号源产生了码元速率为32000Hz的PN7序列,数据缓存大小设置为默认的1024个。反相器的作用是把数字信号的“0”变成“1”,“1”变成“0”或把模拟信号取反实现反相。这里利用反相器模拟了数字信号经过传输后出现反相的现象。差分编码模块将输入信号按照差分规则进行编码。差分译码模块接收反相后的信号,通过比较相邻码元的关系恢复出原始信号。

      示波器1显示了信号在经过反相器前后的波形变化:明显可以观察到信号在传输中出现反相现象,波形整体取反。示波器2显示了信号经过差分编译码后的波形:无论传输过程是否发生反相,接收端都可以成功恢复原始信号。此外,差分编码和译码不会改变信号的采样频率,输入与输出的频率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