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tstrap

【实分析】【三】3.1 (b) 集合的相关公理(双并、子集等)


前言

本文我们继续介绍集合相关的其他公理,完善实分析中需要用到的集合论的内容,之后就可以学习函数了。


一、双并公理

上文讲到通过公理3.3 中给出的单元素集和双元素集构造更大的集合,就是要通过如下的双并公理:

公理3.4:给定两个集合A和B,存在一个集合,记作 A ∪ B A\cup B AB,叫做A和B的并集,其元素由属于A,或者属于B,或者同时属于A和B的所有元素组成。

该公理定义的并集运算,仍然是基于元素的归属得来的,因此仍然满足代入公理。即若 A = A ′ A=A' A=A,则 A ∪ B = A ′ ∪ B A\cup B=A'\cup B AB=AB。下面我们总结几条集合的并的性质,其实都是我们以前学过的内容:

若a和b是对象,则有 { a , b } = { a } ∪ { b } \{a,b\}=\{a\}\cup\{b\} {a,b}={a}{b};若A、B、C是三个集合,有并运算是交换且结合的,即有 A ∪ B = A ∪ B , ( A ∪ B ) ∪ C = A ∪ ( B ∪ C ) A\cup B=A\cup B, (A\cup B)\cup C=A\cup(B\cup C) AB=AB,(AB)C=A(BC);对任意集合A,有 A ∪ A = A = A ∪ ∅ = ∅ ∪ A A\cup A=A=A\cup\emptyset=\emptyset\cup A AA=A=A=A

依次证明一下上述性质(书中习题3.1.3):

1)证明:
“=>”
∀ x ∈ { a , b } , 有 x = a , 或者 x = b \forall x\in \{a,b\}, 有x=a, 或者 x=b x{a,b},x=a,或者x=b (公理3.3,双元素集)
∵ a ∈ { a } , b ∈ { b } \because a\in \{a\},b\in\{b\} a{a}b{b}
∴ a ∈ { a } ∪ { b } , b ∈ { a } ∪ { b } \therefore a\in\{a\}\cup\{b\}, b\in\{a\}\cup\{b\} a{a}{b},b{a}{b},即 ∀ x ∈ { a , b } \forall x\in \{a,b\} x{a,b}, 有 x ∈ { a } ∪ { b } x\in \{a\}\cup\{b\} x{a}{b}
“<=”
∀ x ∈ { a } ∪ { b } \forall x\in \{a\}\cup\{b\} x{a}{b}, 有 x ∈ { a } , 或者 x ∈ { b } , 或者 x ∈ { a } 且 x ∈ { b } x\in \{a\}, 或者 x\in\{b\},或者x\in\{a\}且x\in\{b\} x{a},或者x{b},或者x{a}x{b}
∴ x = a , 或者 x = b , 或者 x = a = b \therefore x=a, 或者x=b, 或者x=a=b x=a,或者x=b,或者x=a=b (公理3.3,单元素集)
∀ x ∈ { a } ∪ { b } \forall x\in \{a\}\cup\{b\} x{a}{b}, 有 x ∈ { a , b } x\in \{a,b\} x{a,b}。所以 { a , b } = { a } ∪ { b } \{a,b\}=\{a\}\cup\{b\} {a,b}={a}{b}

第一条引理说明了,单元素集的双并就是这两个对象构成的双元素集。证明他们相等就是利用定义,找到他们各自的一切元素都属于另一个集合即可。这里列举的元素包括了集合的一切元素是通过公理3.3保证的。

2)证明:反证法,设存在集合A,B,满足 A ∪ B ≠ B ∪ A A\cup B\neq B\cup A AB=BA
∴ ∃ x ∈ A ∪ B , 使得 x ∉ B ∪ A \therefore \exist x\in A\cup B, 使得 x\notin B\cup A xAB,使得x/BA
x ∉ B , x ∉ A x\notin B, x\notin A x/B,x/A,且x不同时属于A和B(这句其实已经多余了)
由双并公理,可知 x ∉ A ∪ B x\notin A\cup B x/AB,矛盾!

通过反证法的过程就可以清晰的看到,双并公理中对并集的描述并没有规定属于A和属于B存在什么区别,从而决定了并集运算拥有可交换性。

3)证明:对于 x ∈ ( A ∪ B ) ∪ C x\in (A\cup B)\cup C x(AB)C,
x ∈ A ∪ B , 或者 x ∈ C x\in A\cup B, 或者 x\in C xAB,或者xC
x ∈ A , 或者 x ∈ B , 或者 x ∈ C x\in A, 或者x\in B, 或者 x\in C xA,或者xB,或者xC
对于 x ∈ A ∪ ( B ∪ C ) = ( B ∪ C ) ∪ A x\in A\cup(B\cup C)=(B\cup C)\cup A xA(BC)=(BC)A,
类似的有 x ∈ B , 或者 x ∈ C , 或者 x ∈ A x\in B, 或者x\in C, 或者 x\in A xB,或者xC,或者xA
所以对任意 x ∈ ( A ∪ B ) ∪ C x\in (A\cup B)\cup C x(AB)C,有 x ∈ A ∪ ( B ∪ C ) x\in A\cup (B\cup C) xA(BC),反之亦然。

最后,通过双并公理,我们已经可以构造三元素集、四元素集…明显可以看到的是,一些集合似乎比另一个集合“大”,即集合间存在类似于“序”的关系。比如集合 { 1 , 2 } \{1,2\} {1,2} 容易被认为比集合 { 1 } \{1\} {1} 要大。但是要正式定义清楚这个关系,就需要引入子集的概念。

二、集合的子集

集合的子集定义如下:

设A和B为集合,称A是B的子集(A包含于B或者说B包含A),记作 A ⊆ B A\subseteq B AB,当且仅当对A的每个元素x,都有 x ∈ B x\in B xB。特别的,如果 A ≠ B , A ⊆ B A\neq B,A\subseteq B A=BAB,则称A为B的真子集,记作 A ⊊ B A\subsetneq B AB

首先可以看到子集的定义仍然是再在描述元素的归属,因此仍然满足代入公理。相关的有一些平凡的结论: A ⊆ A , ∅ ⊆ A A\subseteq A, \emptyset\subseteq A AA,A 对任意集合A均成立。关于这两个结论这里可以作简单说明:对于第一个结论,与证明相等的自反性一样,只不过只需要说明一个方向的元素归属关系即可。对于结论2,由于空集中取不出任何元素,通过反证法,即也找不出任意元素属于空集而不属于A,因此也成立。

其次,子集的概念中隐含了一些集合的序的关系,即可以认为集合B要“大于等于”他的子集A。比如如下的命题:

设A、B、C是集合,如果有 A ⊆ B , B ⊆ C A\subseteq B,B\subseteq C AB,BC, 则 A ⊆ C A\subseteq C AC;如果 A ⊆ B , B ⊆ A A\subseteq B, B\subseteq A AB,BA, 则 A = B A=B A=B;如果有 A ⊊ B , B ⊊ C A\subsetneq B,B\subsetneq C AB,BC, 则 A ⊊ C A\subsetneq C AC

上述三个命题与自然数中定义的序十分类似,体现了集合的包含关系中部分地安排了集合的序。我们一个个地来证明一下这些命题:

1)证明:子集关系的传递性
∵ A ⊆ B \because A\subseteq B AB
∴ ∀ x ∈ A \therefore \forall x\in A xA,有 x ∈ B x\in B xB
∵ B ⊆ C \because B\subseteq C BC
∴ ∀ y ∈ B \therefore \forall y\in B yB,有 y ∈ C y\in C yC
∴ ∀ x ∈ A \therefore \forall x\in A xA,有 x ∈ C x\in C xC
∴ A ⊆ C \therefore A\subseteq C AC

  1. 证明:
    ∵ A ⊆ B \because A\subseteq B AB

∴ ∀ x ∈ A \therefore \forall x\in A xA,有 x ∈ B x\in B xB
∵ B ⊆ A \because B\subseteq A BA
∴ ∀ y ∈ B \therefore \forall y\in B yB,有 y ∈ A y\in A yA
根据集合相等的定义,有 A = B A=B A=B

  1. 证明:由命题1可知, A ⊆ C A\subseteq C AC, 下证 A ≠ C A\neq C A=C
    反证法,假设 A = C A=C A=C, 则由代入公理有 B ⊊ C = A B\subsetneq C=A BC=A
    也会有 B ⊆ A B\subseteq A BA
    ∵ A ⊊ B = > A ⊆ B \because A\subsetneq B => A\subseteq B AB=>AB
    ∴ A = B \therefore A=B A=B 矛盾!

在命题3的证明中,我们用到了一个子集的性质,即 A ⊊ B = > A ⊆ B A\subsetneq B => A\subseteq B AB=>AB。因为真子集满足子集的定义,自然也是子集。从而很容易推出矛盾。

然而子集关系并没有完全安排集合的序,因为它只是集合及其子集之间的序,对于没有包含关系的两个集合而已,无法通过这种方式去得到序。因此它只是安排了集合及子集之间的序,只是部分的。

三、分类公理

分类公理给出了从一个集合中分离一部分元素构成一个子集的方式,具体如下:

设A是一个集合,并对 ∀ x ∈ A \forall x\in A xA,有依赖于x的性质 P ( x ) P(x) P(x). ∃ { x ∈ A : P ( x ) 成立 } \exist \{x\in A: P(x) 成立\} {xA:P(x)成立} 是一个集合,其中的元素恰好是 P ( x ) P(x) P(x)为真的x。

这个公理也称为分离公理,因为它相当于使用性质P,将集合A分离成了使得P成立与不成立的两部分。上述分离出来的集合一定是A的子集(因为都是从A中取出来的),此外,若有 A = A ′ A=A' A=A
,则用性质P分离出来的子集也相等,即 { x ∈ A : P ( x ) 成立 } = { x ∈ A ′ : P ( x ) 成立 } \{x\in A: P(x) 成立\}= \{x\in A': P(x) 成立\} {xA:P(x)成立}={xA:P(x)成立},(容易验证A中的每个元素x也都属于A’,其中使得P成立的x自然也都属于A‘分离出的子集,反之亦然。)从而可知代入公理仍然适用。

通过分离公理,我们可以定义一些其他的集合运算了(如集合的差、交),具体格式为,从集合A中分离一些元素x,然后定义一个与另一个集合B的元素归属相关的性质,从而可以得到一个分离子集,使之成为该运算的结果 { x ∈ A , P B ( x ) } \{x\in A, P_B(x)\} {xA,PB(x)}。由于篇幅原因,具体内容放到下节展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