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tstrap

5.5_1 会计学(赵德武第五版) - 第1章 【会计学原理】会计系统

相关链接


引言

1.1 会计概念

  • 会计概念
    • 会计作为商务的语言。
    • 会计知识可以帮助所有国家的所有年龄的人,了解其经济环境并对日常事务进行管理。
    • 会计是以 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和程序,对 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准确完整、系统连续的 核算和监督,以 提供经济信息和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主要目的的 经济管理活动

1.2 会计职能

  • 会计职能
    • 基本职能
      • 核算职能(最基本职能)
      • 监督职能
    • 拓展职能
      • 预测经济前景
      • 参与经济决策
      • 评价经营业绩

参与经济决策:都是以预期收益作为参考进行决策。

案例1: 苹果计算机公司工程研发部开发了一种新型个人电脑。这就要求会计师编制关于产品的预期收益的报告,其中包括预计的销售收入和生产及销售产品的成本。管理者根据会计师的报告来决定是否生产并向市场投放这种产品

案例2: Meadowdale幼儿园有一间空教室,校长要求会计师估计增加一个班所收入的学费和增加的费用。会计师以类似的班级成本为依据编制报告。校长就可根据报告来判断增加一个班的财务可行性。

案例3: 某投资者正在考虑对通用汽车或者沃尔沃汽车公司投资。她根据公布的财务报表对两个公司最近的财务状况进行比较,借以预测两个公司的未来盈利情况及投资风险
区别:决策人非公司内部人员;同时出现2个公司的财务报表进行对比。

案例4: 美国总统候选人提出了一项新的国家医疗系统计划。当然,这项提议将影响国家预算。因此,要应用会计数据来决定完成这项计划将要增加的税收以及增加的政府花费
区别:从宏观角度对比增加的税收、政府花费能否支持计划的实施。


1.3 会计的职业

  • 会计的职业
    只要有需要实施管理的场所,就需要会计发挥作用
    • a.记账人员与录入人员
      • 详细记录运营数据
    • b.职业会计人员
      • 负责决定报告项目的种类
      • 报告的编制、解释报告
      • 对报告进行专门分析
      • 设计和控制会计信息流动的系统及保证信息的准确定等
    • c.会计新的领域
      • 审计
      • 成本会计
      • 税务会计
      • 预算会计
      • 政府非盈利组织会计
      • 人力资源会计
      • 环境会计
      • 社会会计
      • 国际会计
      • 虚拟企业会计
      • 网络会计
      • 电子商务会计
      • 足球俱乐部会计等

1.4 参考资料

推荐教材

1.理论教材:赵德武主编,《会计学》(第五版),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2.案例教材:毛洪涛,唐国琼等著,《解读企业会计准则:案例分析方法》,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年11月
3.实验教材:余海宗、邹燕等著,《会计仿真模拟实验》,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9月

参考教材

1. 毛洪涛主编,《会计学原理》,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2年3月
2. 葛家澎主编,《会计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
3. 周晓苏主编,《会计学》(第二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
4. 阎达五主编、于玉林主编,《会计学》(第四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
5. 朱小平、徐泓主编,《初级会计学》(第六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6月
6. 夏冬林主编,《会计学》(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
7. 刘永泽、陈文铭主编,《会计学》(第三版),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5月
8. 里夫、沃伦、杜哈奇著,杜兴强等改编,《会计学》(英文版第23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8月
9. 亨格瑞、哈里森、奥利弗著,刘俊勇等译,《会计学》(第8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年9月

参考网站

1. 中国会计网:http://www.canet.com.cn
2. 《会计研究》杂志:https://kjyj.chinajournal.net.cn
3.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https://www.cicpa.org.cn
4. 上海国家会计学院:http://www.snai.edu
5.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http://www.mof.gov.cn/
6. 中国会计视野论坛:https://bbs.esnai.com/

推荐期刊

1. 《经济研究》
2. 《管理世界》
3. 《会计研究》
4. 《经济学家》
5. 《财经科学》
6. 《中国会计师》
7. 《财务与会计》
8. 《财会通讯》
9. 《会计之友》
10. 《财会月刊》


一、会计透视

1.1 什么是会计

  • 1.学术界主要观点
    • a.工具论
    • b.艺术论
    • c.信息系统论(西方主流)
    • d.管理活动论

a.工具论

1.背景
  会计工具学派曾经一度流行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后期的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中国,现在已被大多数会计学者所抛弃。

2.观点
  会计核算是对国民经济统一体的各个环节的活动进行监督和领导的最重要的工具。

3.评价
  会计工具论学派把会计的功能视作被动的反映,从而降低了会计对经济活动能动的反映和控制职能,使会计工作长期处于记账、算账、报账循环的阶段,而削弱了会计的预测、分析、决策职能,可以说它反映了经济不发达、科技水平较低时代人们对会计的认识水平,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及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这种认识被淘汰是必然的。

b.艺术论

1.背景
  会计艺术论学派因把会计视作一种艺术而得名,该学派的观点在西方流行时间较长,曾经为广大会计学者和会计实务界人士所接受,但现在已不多见。

2.观点
  之所以说会计是一门“艺术”,是因为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工作时具有一些艺术特性,其“特性”就在于强调会计人员运用自己对会计规律的理解和认识,在解决特定的问题时所体现出来的那种创造性的技巧和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会计是一种“艺术”(Art)。

3.评价
  这种观点强调了会计活动中会计师职业判断的作用,有利于对会计信息近似性的理解,但科学性较差,已不多见。

c.信息系统论

1.背景
  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由于信息科学和管理科学的发展,一些会计学家以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为突破口,认为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从而揭开了会计信息系统论学派的序幕。

2.观点
  会计信息系统论学派认为以“信息系统”定义会计能揭示会计的本质和特征。

3.评价
  从总的方面考察,“会计信息系统论”较之"工具论“、”艺术论“的进步在于:
 ① 它迎合了时代潮流,从人机结合方面突出了会计反映这一功能性作用;
 ② 从服务方面突出了会计信息在公司经营决策中的作用。

会计信息系统是当前世界会计学界影响深远的学术派别之一,是现代经济和科技飞跃发展的产物

d.管理活动论

1.背景
  西方古典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法约尔把会计活动列为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之一,他认为经营是由技术活动、营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与管理活动六大部分有机组合而成。

2.观点
  会计这一社会现象属于管理范畴,是人的一种管理活动。

3.评价
  进步意义在于:
 ①认定了现代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它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②把对会计本质的揭示与对现代社会会计基本职能的认定结合起来加以表述,明确了会计的反映与监督(控制)职能
 ③明确了会计在管理中所起的作用是能动的,从而从根本上与”工具论”,“艺术论”区别开来

  • 2.现代会计的定义现代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 它是通过收集、存储、传输和加工会计数据,输出财务信息,满足信息用户的需求,
    • 在此基础上,对会计信息做进一步加工,并利用加工后的信息参与经济管理。

  会计的本质性含义与职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必须强调对会计的认识与研究应破除“终极论”的观点


1.2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会计是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会计自产生以来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不完善向完善的漫长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环境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2.1 早期会计

  • 公元前1000年左右,世界上一些比较发达的国家就出现了专职会计
  • 《周礼》记载,我国古代的西周就出现了“会计”一词,并设有核算周王朝财政赋税收支的官职–司会,定期对宫廷的收支实行“岁记“,”月会
  • 我国唐宋时期,出现了”四柱清册”。通过“旧管+新收-开除=实在”的计算方法,分类汇总日常会计记录,检查会计记录的正确性

1.2.2 复式簿记(第一个里程碑)

  现代会计始于15世纪的复式簿记,复式簿记的诞生标志着现代会计的开始。

  公元13世纪到15世纪,处于封建时代的意大利,其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入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等,手工业、商业和金融业较为发达,产生了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成为推动会计发展的重要因素,出现了较为科学的借贷复式记账法。

  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传教士卢卡·巴其阿勒在《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中,第一次系统论述了复式簿记,巴其阿勒被公认为“现代会计之父”。会计史学家认为,自从这一名著问世,整个会计界才从会计实务的研究中摆脱出来,向着会计理论的研究方面发展,会计方能称其为一门学科。

  歌德:复式簿记“是人类智慧的一种绝妙的创造,从而使每一个精明的商人在他的经济事业中都必须使用它。”

  这一时期,簿记的目的在于向业主提供有关资产、负债的情况信息。


1.2.3 工业革命(第二个里程碑,会计注册师)

  从15世纪到18世纪是会计发展的停滞时期,直到19世纪后期,发生在西方国家的工业革命推动了生产技术的改进和工商活动的发展,促进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进步。

  首先,工业制度的建立和设备的大量采用,提高了企业长期资产的比重,长期资产的成本化促进了系统折旧方法的产生。

  其次,股份公司的发展,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客观上要求把业主投入的资本和投入资本的报酬加以区分,会计实务中逐渐形成了收入与费用配比的思想损益表开始成为正式的对外报表。

  再次,重工业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制造费用在生产成本中的比重逐渐增高,正确分摊费用和计算成本成为会计中的重要内容,成本会计得到了迅速发展。

  最后,随着会计的发展,公共会计师职业开始兴起,1854年苏格兰成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皇家特许会计师协会——标志着注册会计师(作为一种专门职业得到社会认可)。

  这一时期,会计的目的仍然以内部管理为主;会计的内容从商业活动业务为主转向工业业务为主;持续经营假设得以形成,历史成本会计计量模式得以建立;在会计实践中,不仅重视资产表,而且重视损益表


1.2.4 会计分化(第三个里程碑)

  进入20世纪以后,企业经营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会计理论和会计实务的深刻变革。从20世纪20年代起,会计分化为:

  a.财务会计:对外报告会计,要求数据真实,且具有可比性。符合对外公开披露信息的准则
  b.管理会计:对内报告会计,以满足管理企业需求为主要目标,要求做到实时提供信息,没有固定格式,没有单一计量方法,可以允许大量预测信息存在,可以允许非货币计量信息的存在,极大地扩展了会计的功能。

  1. 20世纪20-30年代,西方国家发生了空前的经济危机,税收会计和政府得以形成;

  2.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出现了持续高涨的通货膨胀,形成了通货膨胀会计

  3. 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了重要变化,出现了社会责任会计

  4. 随着跨国经营和国际贸易的发展,国际会计迅速发展起来;


1.2.5 信息技术

  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出现,人们对会计本质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现代会计学家一般将会计看成是一个信息系统。

  会计系统会出现一些新特点:

分类早期方式信息技术方式
会计数据载体纸张磁盘介质、光介质
会计处理工具草稿纸、算盘计算机、大数据、数据分析BI
会计信息输入输出方式低速单向传递实时双向交流、互联网、EDI电子数据交换

1.2.6 中国会计与国际接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我国会计采用中西并存的会计模式。

  建国初期,财政部设置了主管全国会计事务的机构——会计制度司

  1985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3年和1999年先后两次进行了修订)。

  1992-1993年,我国财务会计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这场改革被誉为“会计风暴”。其间,财政部先后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13个分行业的会计制度10个行业的财务制度,建立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统一了记账方法,采用了国际通行的会计报表体系,标志着我国会计走向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道路。

两则两制:《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13个分行业的会计制度10个行业的财务制度

  1997年发布了第一个具体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此后又陆续发布了收入、投资等具体会计准则。

  财政部于2000年12月29日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2月15日颁布了1项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会计准则


二、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

2.1 作为信息系统的会计

2.1.1 会计系统的目标

一、意义
1) 概念会计系统的目标会计系统运行的方向,是连接外部环境和会计系统的纽带
2) 作用:一方面,会计环境通过会计目标作用于会计系统,另一方面,会计系统又通过会计目标去适应外部环境

二、内容
 1) 提供财务信息;
 2) 加工利用信息。


2.1.2 会计系统的结构

一、会计信息生成系统——财务会计

1) 概念:会计信息生成系统是以货币形式,按照确认、计量、记录、报告的信息处理程序,采用一系列信息生成方法,反映经济过程及其结果,提供会计信息用户做出经济决策所需的财务信息。

2) 工作模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二、会计信息加工利用系统——会计报表分析和管理会计


2.1.3 会计系统的功能

簿记是对过程的控制和观念的总结 —— 马克思,《资本论》

一、反映经济过程——会计信息生成系统的主要功能
  所谓反映经济过程,就是以货币形式,如实计量、记录和报告经济过程及其结果。

二、参与经济管理——会计信息加工利用系统的主要功能
  所谓参与经济管理,包括: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 信息用户及其需要

2.2.1 会计信息的用户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2.2.2 信息用户的需要

一、会计信息的特性
  1.货币性会计信息是以货币单位表述的财务信息;
  2.近似性会计信息是近似计量的结果;
  3.时滞性会计信息反映已经发生的经济事项的结果;
  4.成本效益约束会计信息的提供要花费代价;

  这些特性,决定了会计信息生成信息系统不能提供用户决策所需的全部信息,而只能提供他们所需要的基本财务信息。

二、基本财务信息的内容
  1.有关企业经济资材的信息;
  2.有关企业经济资材要求权的信息;
  3.有关企业经济资材经济资材要求权变动情况的信息;


2.3 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

  会计信息质量特征指的是会计信息应达到的质量标准,直接体现了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表名了什么是有用的信息。

  2006年2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提出了8个会计信息质量要求。包括:

  1) 可靠性     2) 相关性
  3) 可理解性   4) 可比性
  5) 实质量于形式 6) 重要性
  7) 谨慎性     8) 及时性


2.3.1 可靠性(历史信息)

一、性质
  会计信息以及会计所确认的经济活动应当是客观的、真实的,因而是可靠的。

二、要求
  2.1 真实:会计核算必须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真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2.2 可检验: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的过程应当是可以验证的,即不同的会计人员对同一对象的处理应当得出相同的或相似的结果;
  2.3 公正:会计人员在选择会计方法处理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应持公允立场,不偏不倚。


2.3.2 相关性(预测信息)

一、性质
  会计信息应当与经济用户的决策相关,以减少经济决策的不确定性。

二、要求
  会计考核要考虑信息用户对会计信息需求的不同特点,确保他们对会计信息的相关性需要得到满足,具体地说:
  2.1 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会计核算应当满足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要求。
  2.2 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核算应当满足有关各方面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
  2.3 经营管理:会计核算应当满足企业内部加强经营管理的需要。

历史信息:可靠性比较强,相关性比较差
预测信息:相关性比较强,可靠性比较差
会计理论的矛盾:有时需要牺牲一些相关性来满足可靠性,有时需要牺牲一些可靠性来满足相关性


2.3.3 可理解性(明晰性)

一、性质
  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二、要求
  2.1 准确:会计记录应当准确、清晰;
  2.2 合法: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必须做到依据合法;
  2.3 清楚:账户对应关系清楚,文字摘要完整;
  2.4 完整:在编制会计报表时,项目勾稽关系清楚、项目完整、数字准确。


2.3.4 可比性

一、性质
  企业的会计核算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

二、要求
  2.1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
  2.2 不同企业发生的相同或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

可比性是财务会计的基本质量要求(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区别)


2.3.5 实质量于形式

一、性质
  会计核算主要依据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而不仅仅看其法律形式。

二、要求
  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


2.3.6 重要性

一、性质
  会计应当提供对信息用户决策有用的重要信息

二、要求
  2.1 会计核算对于重要的经济事项,应当分别核算,分项反映,力求准确,并在财务报表中重点说明;而对于次要的经济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合并,简化反应。
  2.2 在实务中,如果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据此作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


2.3.7 谨慎性(稳健性,保守主义)

一、性质
  会计对收入、费用和损失的处理所采取的谨慎态度,是对不确定性的审慎反映。

二、要求
  2.1 存在几种可供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时,宁可采用资产低估、利润少计的方法,而不采用资产高估、利润多计的方法。

三、运用
  3.1 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固定资产采用加速折旧法等。


2.3.8 及时性

一、性质
  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二、要求
  2.1 凡是在某会计期间发生的经济事项,应当在该期内及时登记入账,不得拖延也不得提前;
  2.2 结算业务要及时办理;
  2.3 财务报表要及时编报;


2.4 会计职业

一、企业会计
  1.1 财务会计(含税务会计)。
  1.2 管理会计(成本会计、决策会计、控制会计、责任会计)。
  1.3 内部审计

二、非盈利组织会计(行政事业单位会计)

三、注册会计师
  3.1 依法取得注册会计师证书并接受委托从事审计和会计咨询、会计服务业的执业人员;

四、注册会计师
  4.1 会计人员技术职称:高级会计师、会计师、助理会计师和会计员
  4.2 “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是对会计人员的基本要求,也是最高要求。


2.5 计算机的作用

  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是在对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进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来的,其实质是将手工会计信息处理流程计算机化。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联系:
  1. 目的:都是会计信息处理,都遵循相同的会计准则、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
  2. 基本功能:都进行信息的收集和记录、信息的存贮、信息的加工处理、信息的传输、信息的输出。

区别:

手工会计信息系统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
运算工具算盘、计算器不断更新换代的计算机
信息载体凭证、账簿和报表等纸介质磁带、磁盘、光盘等载体
表达方式文字和数码代码
信息处理方式核算型管理型
运行环境无特殊要求防磁、防震、防尘、防潮

三、会计信息的生成

3.1 会计假设(会计信息生成的前提)

会计假设定义:
  来自特定的市场经济环境(也包括政治、社会等因素),对会计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具有制约和约束作用的基本前提。
  实践表明,这些基本假设会对会计系统的运行不可或缺。如果违反了这些基本前提的规定,会计就不能作为科学的信息系统为人们提供服务。但是,就目前对实践认知的水平来看,人们又无法或不能证明它,因此,只能将其界定为假设。


3.1.1 会计主体

一、基本涵义:会计主体指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

二、类型
 会计主体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实体,它包括:
  2.1 进行特定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和执行特定社会职能的机关事业单位;
  2.2 具有独立资金并能单独核算生产经营结果的企业内部单位或拥有自己的收支、并能独立核算事业 成果的机关事业的内部单位;
  2.3 由若干独立企业组成,需要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公司或企业集团;

三、意义
  有利于把会计主体与主体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财务收支严格区分开来;
  有利于把会计为之服务的主体的会计活动严格区分开来;

四、注意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不是同一概念,确定会计主体的基本形式是根据经济单位在实质上对它的经济活动和行政控制管理所负的责任来界定的,而不是单纯看经济单位的法律形式。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就是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并不一定是法律主体;


3.1.2 持续经营(时间相关)

一、基本涵义:指企业的存在没有时间限制,可以持续它的经营活动。

二、意义
  持续经营是对会计核算时间无限性的规定。它要求会计核算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连续记录和报告企业的经营活动和结果。会计核算遵循这一假设,能够合理解决企业资产与负债的计量、费用与成本的分配以及收益的确定问题;

三、注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风险和不确定性的存在,企业破产或清算时有发生。只要存在足够的“反证”,就应该房企持续经营假设,而改用其他的核算基础;


3.1.3 会计期间(时间相关)

一、基本涵义:将企业川流不息的经营活动划分为若干个相等的区间,在连续反映的基础上,分期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表,定期反映企业某一期间的经营活动和成果。
  我国会计期间采用的是公历历年制。

二、意义
  它是对持续经营假设的必要补充,是对会计核算时间有限性的规定。企业遵循这一假设,有利于分期进行会计核算,编制财务报表;有利于采用特殊的会计程序和方法,划清各个会计期间的经营业绩和经济责任。

三、注意
  会计期间假设以及由此所确定的按各个会计期间确认收益的会计方法,具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因而受到了某些会计学家的批评。但是,没有分期假设,财务会计将是不可想象的。

实际收支时间 & 应该归属时间

假设:公司借入了一笔短期借款,1月1日借入,预计借入半年-1年,但银行规定按季结算利息。

第一个月使用借款,参与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不实际支付利息,
第二个月使用借款,参与企业价值创造过程,不实际支付利息,
第三个月使用借款,参与企业价值创造过程,实际支付利息3000元

实际收支时间(处理方式1):只做一笔账,列入三月份财务费用。
 不符合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原则,不满足:
 a. 经济上的因果性:收入与费用的因果关系。
 b. 时间上的一致性:有所得必有所费用,有所费必有所得。发生一定的耗费,与该花费创造的收入在相同的会计期间内确认和配比。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应该归属时间(处理方式2):做三笔账,通过应付利息来过渡,将支付利息,分别计入三个月份中。
 相较于方式1,符合收入与费用相配比的原则,合理划分各个时期的收入和费用,准确的计算收益、利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T : 简化表示一个账户
+ 与 -:对于财务费用来说,借方(左)记增加、贷方(右)记减少。

借贷关系:对于借是增加还是贷是增加,取决于账户的的性质结构
一般情况下资产、成本、损益类的支出借方表示增加,相反贷方表示减少;
负债、所有者权益、损益类的收入借方表示减少,相反贷方表示增加。


3.1.4 货币计量

一、基本涵义
  指以货币作为计量尺度,以名义货币单位作为计量的单位,进行会计核算。
  货币计量假设还附带有一个币值不变假设。要求会计核算必须确定一种货币作为记账本位币

二、意义
  会计核算遵循这一假设,有利于以货币为综合计量单位来计量、记录企业的经济活动并报告其结果,使有关企业的经济活动情况予以数量化综合化,从而使信息用户占有更充分的会计信息。

三、注意
  在现实中,通货膨胀和通货紧缩可能降低或提高货币的购买力,对币值产生影响,从而使单位货币所包含的价值量随着现行价格的波动而变化。这时,币值不变假设的缺陷就暴露出来,资产不能反映其真实价值,影响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大多数情况下,只要不出现持续的、剧烈的物价变动,都认为币值是不变的。


3.1.5 练习题(会计假设)

判断题:
  由于有了持续经营这个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才产生了当期与其它期间的区别,从而出现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的区别。( ❌ )

解析:会计假设中4个假设属于相互独立,没有因果关系。本题将持续经营假设作为会计期间假设的前提,属于概念的混淆。


3.2 会计基础

3.2.1 权责发生制

一、基本涵义
  指会计核算中应以权力责任的发生来决定收入费用的归属期间。

二、注意
  2.1 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不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2.2 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时款项已经在当期收付,都不应作为当期的收入或费用

例如:在3.1.3案例中,1月、2月都没有实际支出财务费用1000元,但由于权责发生制,属于在当期内应负担的费用,会将该笔费用其计入到1月、2月相应的会计期间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2.2 收付现实制

一、基本涵义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
  它是以现金收到或付出为标准,来记录收入的实现或费用的发生,就是说按收付日期确定其归属期

二、注意
  2.1 凡属本期收到的收入和支出的费用,不管其是否应归属本期,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2.2 凡本期未收到的收入和没有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当归属本期收入和费用,也不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

例如:在3.1.3案例中,只有在3月支出了3000元的利息,根据收付现实制的特性,将该笔费用计入3月的财务费用中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2.3 权责发生制、收付现实制 的区别

主要区别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1.确认标准不同应收应付实收实付
2.账户设置不同需专门设置调整账户
期末调整业务
没必要设置调整账户
日常业务
3.配比要求不同强调收入与费用配比忽略收入与费用配比
4.期末处理不同必须进行调整无需进行调整
5.收益结果不同各会计期间比较均衡各会计期间差异较大
6.优缺点不同科学合理但麻烦核算简单但不合理
7.适用范围不同无特殊要求防磁、防震、防尘、防潮


2.账户设置的不同 => 企业中的业务:
  采购原材料、出差报销、支付借款利息、…
  总体上分为两大类(日常业务、期末调整业务)
    
a.日常业务: 有实际发生的业务,通常有原始凭证。会计上要求,什么时候发生、什么时候记账。
b.期末调整业务: 在期末记账的业务,因为没有实际的会计交易,根据会计原则的要求,应该计算的利息,只能在期末调整的时候,通过调整账户来完成。(下图为3.1.3中的案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案例:
 柳林公司本年3月份发生以下部分业务,用两种记账基础来确认其收入和费用。

  1.现款销售货物收到价款200,000元。
  2.赊销货物应收货款50,000元。
  3.预售产品货款100,000元,存入银行。
  4.用银行存款支付本月办公用水电费5,000元。
  5.月底计算出本月应交的水费1,500元。

项目权责发生制收付实现制
收入 费用 收入 费用
项目1200,000200,000
项目250,000 不确认
项目3不确认
作为预收账款
负债的一种
100,000
项目4 5,0005,000
项目51,500不确定
利润243,500295,000

结论: 会计基础的选择,对企业核算结果、经营业绩的反映存在很大差异。


企业作为盈利性组织,都采用权责发生制。


3.3 会计要素(会计信息生成的内容)

3.3.1 会计对象的总体描述

一、基本涵义
  会计对象指会计所要反映和控制的内容。就财务会计而言,会计对象是用回答对什么事务进行确认、计算、记录和报告的问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对经济过程是以货币计量的,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过程可以概括为资金运动或价值运动。具体划分为:
  1.1 资金进入企业
  1.2 资金的循环和周转
  1.3 资金退出企业


3.3.1.1 资金进入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1992年11月30日,财政部部长令颁布财务基本准则,统一了会计新等式(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在此之前采用会计旧等式(资金占用=资金来源)。

:资金进入企业,具体表现为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变化。

资产 = 负债+ 所有者权益 (会计方程式/等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资产 资本和财产的统称,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按照流动性可以划分为 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其他资产
  例如现金、银行存款、材料、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

流动资产 :指可以在1年内或者超过1年的1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短期投资、应收及预付款项、待摊费用、存货等。

长期投资 :指除短期投资以外的投资,包括持有时间准备超过1年(不含1年)的各种股权性质的投资、不能变现或不准备变现的债券、其他债权投资和其他长期投资。

固定资产 :指企业使用期限超过1年的房屋、建筑物、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器具、工具等。

无形资产 :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或者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

其他资产 :除流动资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以外的资产,如固定资产、修理、改建支出等形成的长期待摊费用。

负债 :债权人的要求权,还本付息,企业对债权人的义务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的要求权,要求企业有效运行,保值增值,获取收益


3.3.1.2 资金的循环和周转(利润=收入-费用)

:在循环周转过程中,一方面资金存在形态要发生变化,资金在经过一定过程中要发生增值,这一系列变化,都表现在收入、费用、利润的变化上。

利润 = 收入 - 费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货币资金:现金银行存款
储备资金:企业材料,在仓库中属于企业资产
生产资金:指从原材料投入生产开始,直到产品制成入库为止的整个过程所占用的资金。

在产品:指原材料投入生产后,尚未最后完工的产品。包括制作过程中的在产品、已加工完成入库但不能对外销售的半成品。
各项工资
各项费用
固定资产折旧

成品资金:是企业从产品制成验收入库,到发出商品取得货款或结算借款整个过程所占用的资金。
货币资金:指企业拥有的,以货币形式存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

劳动耗费的补偿

纯收入(利润):利润=收入-费用,作为企业的利润
盈余公积未分配利润


3.3.1.3 资金退出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交纳税金:资产 -> 负债 ,税金属于负债,花费资产,减少负债,两者互相抵消
分派盈利
偿还负债

:资金退出企业,具体表现为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变化。


3.4 ⭐️会计要素内容

六大会计要素:指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会计要素间的数量平衡关系。

会计要素:分为以下两大类
  1. 静态要素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
  2. 动态要素收入费用利润


3.4.1 资产

资产

1.定义
  指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根据自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a. 资产预期会给企业来带经济利益;(资产具有服务潜力,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已经确认为自产的物品,若丧失了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能力,便不再作为资产确认。
例如:一条已经从技术上淘汰的生产线。
b. 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例如:融资租赁的固定资产。
c. 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不能是未来的)

2.分类
  资产按流动性(自产的周转、变现能力)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大类。

a.流动资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规定,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资产,应当归类为流动资产:
  ① 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变现、出售或耗用;
  正常营业周期:通常指企业从购买用于加工的资产起到实现现金或现金等价物的期间,一般短于一年,但也有长于一年的情况,再不能确定的情况下,以一年(12个月)作为正常营业周期。
  ② 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
  ③ 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变现;
  ④自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含一年),交换其他资产或清偿负债的能力不受限制的现金或现金等价物;

a.流动资产项目
  按照变现能力的强弱可以具体分为:a1.货币资金a2.交易性金融资产a3.应收及预付款项a4.存货

a1.货币资金
  指企业中处于货币形态的资金,按存放地点不同分为:
  1.库存现金:是指企业出纳人员经营的货币性资产。
  2.银行存款:企业存放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中的货币性资产。
  3.其他货币资金:指出现金和银行存款之外的货币资金。

其他货币资金包括:
  1.外埠存款:指企业到外地进行临时或零星采购时,汇往采购地银行开立采购专户的款项。
  2.银行本票存款:指企业为取的银行本票按照规定存入银行的款项。
  3.银行汇票存款:指企业为取得银行汇票按照规定存入银行的款项。
  4.信用证存款:指采用信用证结算方式的企业为开具信用证而存入银行保证金专户的款项。
  5.存出投资款:指企业已存入证券公司但尚未进行短期投资的现金。

a2.交易性金融资产
  是对外投资的一种类别。指企业以进行交易为目的、准备近期内出售而持有的金融资产。例如,为了利用闲置资金,以赚取价差为目的购入的股票债权基金证券等。在会计上交易性金融自产的特点是以公允价值计量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投资:指企业为通过分配来增加财务,或为谋求其他利益,而将资产让渡给其他单位所获得的另一项资产。

a3.应收及预付款项
  应收账款:指企业因赊销产品、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形成的债权。
  应收票据:制企业持有的尚未到期的票据。
  预付账款:企业按照购货合同的规定与付给供货方的贷款。
  其他应收款:指除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和预付账款以外,应收暂付其他单位和个人的各种款项。它一般是企业因发生非购销活动而获得的债权,在核算上应与购销活动引起的债权区分开来,主要包括备用金各种赔款存出保证金应向职工收取的各种垫付款项等。

a4.存货
  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动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企业的存货通常包括以下内容: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商品周转材料

b.非流动资产
  流动资产以外的资产。可以具体分为:
  b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b2.持有至到期投资b3.长期股权投资
  b4.投资性房地产b5.固定资产b6.无形资产
  b7.长期待摊费用b8.其他资产

b1.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把握:
  第一个角度: 根据管理者的意图即被指定为可供出售的非衍生金融资产;
  第二个角度: 除下列各类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①贷款和应收款项;②持有至到期投资;③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例如,购买三年期的国债,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分三种情况:
  1)如果打算立即出售,则划分为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2)如果打算三年后到期时再出售,应划分为b2.持有至到期投资
  3)如果持有意图不是很明确,则应划分为b1.可供出售金融资产。金融资产的划分体现了管理者的意图和管理的需要。

b2.持有至到期投资
  指到期日固定、回收金额固定或可确定,且企业有明确意图和能力持有至到期的各种债券,如国债企业债券等。

b3.长期股权投资
  指通过投出各种资产取得被投资企业股权且不准备随时出售的资产,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长远利益而影响、控制其他在经济业务上相关联的企业。

b4.投资性房地产
  投资性房地产,是指为赚取租金或资本增至,或两者兼有而持有的房地产。投资性房地产应当能够单独计量和出售。
  主要包括:
   ①已出租的土地使用权
   ②持有并准备增值后转让的土地使用权
   ③已出租的建筑物
  下列两项不属于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的范围:
   ①自用房地产,即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或者经营管理而持有的房地产
   ②作为存货的房地产

b5.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较长、单位价值较高,并且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及建筑物,机器设备和运输设备等。
  固定资产的特点为:
  ①使用寿命超过一个会计年度
  ②为生产商品、提供服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非出售而持有
  ③该项资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与其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在传统企业中,固定资产占企业资产中较大比重。

b6.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包括专利权商标权土地使用权非专利技术等。
  无形资产一般具有以下特征:①无形性;②非流动性;③不确定性。

b7.长期待摊费用
  长期待摊费用指不能全部计入当年损益,应当在当年及以后年度摊销的各项费用,包括开办费和租入固定资产改良支出等。
  长期待摊费用与其他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相比较,主要具有以下特征:
   ①长期待摊费用给企业所带来的经济利益,主要表现在以后的会计期间,并且费用数额一般比较大,收益期较长,如果将其与支出年度的收入相配比,就不能正确反映当年的经营成果;
   ②长期待摊费用本身没有价值,不能转让,虽然将其作为一项资产核算,但它只是一项虚资产,企业的所有者和债权人不希望企业有较多的长期待摊费用存在;
   ③长期待摊费用具有极和费用的性质

b8.其他资产
  其他资产指除流动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投资、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待摊费用以外的长期资产,主要包括银行冻结存款、诉讼中的财产和临时设施等。
  这类资产一般不参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也不需要进行摊销。


3.4.2 负债

负债

1.定义
  企业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的现时义务,履行该义务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它是企业债券人对企业资产的要求权,是企业对债权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
  根据负债的定义,负债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a. 负债是由于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而形成的现时义务;
   b. 负债的清偿预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
   c. 负债时能够用货币确切计量或河里估计的经济责任。

2.分类
  按照负债还期的长短,将负债分为:a.流动负债b.非流动负债

a.流动负债
  流动负债是指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需要偿还的债务,流动负债的确认除了其偿还期长短外,还应注意其清偿对象一般是流动资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规定,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负债,应当归类为流动负债:预计在一个正常营业周期中清偿;主要为交易目的而持有;预计在资产负债表日起一年内到期应予清偿;企业无权自主将清偿推迟至资产负债表日后一年以上。
  流动资产 / 流动负债 = 流动比率 (表现企业短期偿债能力)

a.流动资产项目
  按照变现能力的强弱可以具体分为:a1.短期借款a2.交易性金融负债a3.应收及预收款项a4.应付职工薪酬a5.应交税费a6.应付股利a7.应付利息

a1.短期借款
  指企业向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下(含一年)的各种借款。

a2.交易性金融负债
  指满足下列条件之一的金融负债:
  ①承担该金融负债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近期出售或回购;
  ②属于进行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且有客观证据表明近期内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
  ③属于衍生工具。实务中,通常指企业为筹措资金而发行的期限在一年以内的各种债券。

a3.应付及预收款项
  应付账款:指因购买材料、商品或接受劳务等而应付给供应单位的款项。
  应付票据:指在商品购销活动中由于采用商业汇票结算方式而发生的需清偿的票据。
  预收账款:指企业预先向客户收取的款项,而于将来以提供商品、劳务进行清偿。
  其他应付款:如存入保证金。

a4.应付职工薪酬
  是指企业为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而给予各种形式的报酬以及其他相关支出,包括职工在职期间和离职后提供给职工的全部货币性薪酬和非货币性福利。
  具体来说,主要包括:职工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职工福利费;医疗保险费、养老保险费、失业保险费、工伤保险费和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非货币性福利;因解除与职工的劳动关系而基于的补偿;其他与获得职工提供的服务相关的支出等。

a5.应交税费
  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取得的收入和现实的利润,或者发生其他应税业务,要按税法和有关规定向国家缴税,这些应交的各种税金,在未交之前暂停时留在企业,形成一项负债,含应交流转税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房产税、车船税、土地使用税、印花税和所得税等。

a6.应付股利
  指企业分配给投资人的股利,在实际支付之前所形成的负债,该笔负债在股利公告日形成,在股利发放日清偿。

a7.应付利息
  指企业按照合同约定应支付的利息,包括吸收存款、分期付息到期还本的长期借款、企业债券等应支付的利息。

b.非流动负债
  非流动负债是指偿还期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以上的债务。与流动负债相比,非流动负债具有偿还期长、每次发生数额大、需要支付使用成本的特点。可以具体分为:b1.长期借款b2.应付债券b3.长期应付款

a1.长期借款
  指银行向企业或其他金融机构借入的期限在一年以上(不含一年)的各种款项。

a2.应付债券
  指企业发行债券而形成的债务。

a3.长期应付款
  指除长期借款和应付债券以外的各种长期应付款项,主要有应付引进设备款和融资租入固定资产应付款。


3.4.3 所有者权益

所有者权益

1.定义
  是指企业投资者对企业净资产的所有权,在数量上表现为企业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
  所有者权益,是一种剩余权益。假如企业破产,先将剩余资产用于清偿债权人的债务,如果还有剩余,分配各所有者。

2.分类
  所有者权益由以下几部分构成:a.投入资本b.投入公积c.盈余公积d.未分配利润
  其中:a,b 与投资相关;c,d与利润相关(又叫留存收益);

a.投入资本(实收资本)
  是投资者投入资本形成法定资本的价值,它是企业赖以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的本钱,我国目前实行的是注册资本制度,要求企业的投入资本与其注册资本一致。

b.投入公积 (资本公积)
  资本公积是企业收到投资者的超出其在企业注册资本(或股本)中所占份额的投资,以及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利得和损失等。包括:

b1.溢价

资本溢价:有限责任公司中,投资者实际缴付的出资额超过其资本的差额。
  2008年,甲乙丙各出资50w万元,成立某公司。
  2012年,丁出资80万入股某公司,其中50w万为 a.投入资本(实收资本),30w万为资本溢价。

股本溢价:股份有限公司中,股票售价大于面值的差额。

b2.其他资本公积
  1)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的变动采用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2)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自用房地产转换为投资性房地产
  3)金融资产的重分类。

c.盈余公积
  从 税后利润(净利润) 中计提形成的,用于企业生产发展和企业以丰补歉的后备资本来源。
  盈余公积可以用来弥补企业以前的年度亏损,也可以转增资本。

d.未分配利润
  是净利润扣除提取的盈余公积、分配给投资者利润后的余额。
  它是企业当年待分配的利润或留于以后年度分配的利润。


3.4.4 收入

收入

1.定义
  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2.构成
狭义的收入:营业收入(主营业务收入、其他业务收入)、投资收入
广义的收入:营业收入、投资收入、营业外收入

a.营业收入
  是通过企业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a1.主营业务收入
  指出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取得的收入,也是企业最主要的、稳定的收入来源,如:
 1)制造业企业的产品销售收入
   采购过量,采购计划没有做好
   转产,转变经营方向
   企业间调剂
 2)商业企业的商品销售收入
 3)服务行业的服务费收入
 4)施工企业的工程价款结算收入

a2.其他业务收入
  指各类企业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日常活动所取得的收入。一般情况下,其他业务活动的收入不大,发生频率不高,在收入中所占比重较小。如:
 1)材料物资及包装物销售
 2)无形资产使用权实施许可
 3)固定资产出租
 4)包装物出租
 5)运输
 6)废旧物资出售收入

b.投资收入
  是指企业或个人对外投资所得的收入(所发生的损失为负数),是对外投资所取得的利润、股利和债券利息等收入减去投资损失后的净收益。如:
 1)企业对外投资取得股利收入
 2)债券利息收入
 3)与其他单位联营所分得的利润等

c.营业外收入
  营业外收入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利得,主要包括:c1.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c2.盘盈利得c3.罚没利得c4.捐赠利得c5.确认无法支付而按规定程序经批准后转作营业外收入的应付款项等。

c1.非流动资产处置利得
  净收益 = 清理的收入-清理的费用损失 (收入>损失,反之叫净损失)
  例如,固定资产清理的净收益,厂房、建筑物、机器设备到达使用年限,转入清理报废。清理时会注销固定资产的原值,在固定资产账户上记原价。对应转出计提累计折旧。
  变价收入(清理过程中产生):残料作价、销售。
  费用(清理过程中产生):领用材料、消耗人工。

3.收入与利得(对比):
  收入: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
  利得: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流入。


3.4.5 费用

费用

1.定义
  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2.构成
狭义的收入:营业成本(主营业务成本、其他业务成本)、期间费用(管理费用、销售费用、财务费用)
广义的收入:产品成本(营业成本、期间费用)、营业外支出(生产经营过程以外的各项支出和损失)

a.营业成本
  指企业所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的成本。工业企业产品生产成本(也称制造成本)的构成主要包括:
 1)直接费用:直接材料
 2)直接费用:直接工资
 3)直接费用:其他直接支出
 4)间接费用:制造费用
  在月末,采取一定的方式,在甲乙两种产品中进行分配。

a1.主营业务成本
  已销售产品的生产成本或已销产品的购进成本。

a2.其他业务成本
  为取得其他业务收入而发生的费用和支出,包括其他销售的销售成本、费用。

b.期间费用
  指企业日常活动发生的不能计入特定核算对象的成本,而应计入发生当期损益的费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b1.管理费用
  企业行政部门为组织和管理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各种管理费用,如行政管理人员的工资,办公费用以及其他管理费用。

b2.销售费用
  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等日常活动中发生的除营业成本以外的各项费用以及专设销售机构的各项费用,如销售商品的运输费用、装卸费用、广告宣传费用等。

b3.财务费用
  企业为了筹集生产经营所需资金而发生的费用,包括利息支出(减利息收入)、外币汇率兑换损失(减少汇兑收益)以及支付给金融机构的手续费用等。

c.营业外支出
  指企业发生的与日常活动无直接关系的各项损失,是企业的一种偶然损失,主要包括非流动资产处置损失、盘亏损失、罚没支出、公益性捐赠支出、非常损失等。

3.费用与损失(对比):
  费用: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损失:指由企业非日常活动所发生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减少的、与向所有者分配利润无关的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出。


3.4.6 利润

利润

1.定义
  指企业在一定期间内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也就是收入成本费用相抵之后的差额,如果收入大于成本费用叫利润,反之为亏损。

2.来源
  利润包括:收入减去费用后的净额、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等。其中:
  1)净额(收入-费用):反映的是企业日常活动的业绩;
  2)直接计入当期利润的利得和损失:反映的是企业非日常活动的业绩。

3.构成
  营业利润 = 营业收入 - 营业成本 - 营业税金及附加 - 销售费用 - 管理费用 - 财务费用 - 资产减值损失 + 公允价值变动的收益(- 公允价值变动的损失) + 投资收益(- 投资损失)

  营业收入 = 主营业务收入 + 其他业务收入

  营业成本 = 主营业务成本 + 其他业务成本

  利润总额 = 营业利润 + 营业外收入 - 营业外支出

  净利润 = 利润总额 - 所得税费用


3.5 会计等式

会计要素间的数量平衡关系

会计等式(会计平衡式、会计恒等式):

1.定义
  指运用数字方程的与案例来描述会计对象各要素之间的数量关系的一种表达方式。


3.5.1 静态会计等式

a.静态会计等式(等式1)

1.内容
  资产 = 权益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2.补充
  1) 在不同的情况下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净资产)
  2) 静态会计等式既能体现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项会计要素之间
    ①在一定日期内数量关系
    ②在一定日期内企业所拥有或控制的资源
    ③在一定日期内债权人和所有者对企业资产所具有的要求权的基本情况


3.5.2 动态会计等式

b.动态会计等式(等式2)

1.内容
  利润 = 收入 - 费用

2.补充
  1) 动态会计等式中的利润、收入、费用,均是企业资金运动在同一会计期间的动态表现。


3.5.3 六大会计要素之间的等式

c.六大会计要素之间的等式(等式2)

1.内容
  资产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收入 - 费用)
     = 负债 + 所有者权益 + 利润

2.补充
  1) 会计期末,将本期收入费用结转入利润账户,抵减得到本年利润,当其未分配之前,全部构成企业所有者权益的组成部分,因此有此公式。
  2) 等式中的利润指:新增加的所有者权益


3.6 会计程序与方法(会计信息生成的技术)

3.6.1 会计程序

会计程序

1.定义
  是按照会计制度或会计准则的要求所使用的一整套特定的会计方法和工作顺序。

2.分类
  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会计报告

3.会计术语
  在不同人眼中,关于会计是什么的问题,大概分为以下几种回答:
  ① 不懂财务:记账、算账、报账
  ② 稍懂一些:凭证 、账簿、报表
  ③ 财务人员:确认、计量、记录、报告

3.6.1.1 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

1.定义
  是把一个经济事项正式作为会计要素予以认可的会计行为。
  例如:将确认差旅费(住宿、餐饮、打车),为管理费用。因为它符合管理费用要素的定义。

2.作用
  1)是否进入:判断一个经济事项是否进入会计系统;
  2)如何进入:如果该经济事项要进入会计系统,则应以何种会计要素进入;
  3)何时进入:该经济事项应当在何时进入会计系统。

3.分类

a.初始确认
  指对最初输入会计系统的经济事项的确认,即对会计系统输入数据所进行的“筛选”。

b.再确认
  指对已经确认的经济事项在未来发生变动或者消失,对变动结果或者消失所进行的确认,即对会计核算系统输出信息的“检验”。

4.确认流程
  出现某个业务事项(出差报销) -> 判断对应的要素名称(管理费
  -> 对应的账户(当期损益账户)-> 会计科目(损益类


3.6.1.2 会计计量

会计计量

1.定义
  是会计人员采用一定的计量模式,对符合会计要素定义的项目所做的货币量化,并产生以货币定量信息为主的一种会计行为。

2.作用
  1)资产计量: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
  2)收益计量:确定企业的经营成果。(利润)
  通过资产、收益同时可以体现出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的信息。所以只需要对资产、收益计量即可体现企业状况。

3.计量属性
  
  1)历史成本(实际成本):指取得或制造某项财产物资时所实际支付的现金或其他等价物。
  2)重置成本(现行成本):指按照当前市场条件,重新取得同样一项资产所须支付的现金或者现金等价物金额。
  通常用于:实务中 盘盈固定资产 的计量。
  举例:发现某项固定资产不在账上(账簿记账准确,但不一定保证真实,对应实物资产可能发生变化,在一定会计期间内需要进行盘点,进行账实核对),以实记账(以实际资产数量,调整账面数量,增加企业拥有的固定资产)。

  3)可变现净值= 预计售价 - 进一步加工成本 - 预计销售费用 - 相关税费
  通常用于:存货的期末计价
  举例:存货占企业流动资产比重较大,价值经常变动,在会计期末时,要比较存货的账面成本(实际成本)、存货的可变现净值。根据会计的谨慎性要求,取其较低值认定为存货价值。

  4)现值:指对未来现金流量以恰当的折现率进行折现后的价值,是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一种计量属性。
  通常用于:非流动资产可回收金额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价值的确定。
  举例: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中提到8个特性(可靠性、相关性等)。其中,历史成本的可靠性较强、相关性较弱。现值的相关性较强。理想状态下的的会计,应该是基于现实为基础的会计。资产的计价与企业资产无关,与企业未来能带来多少现金流量有关,按照一定现金折现率折现后,确定资产的价值。

  5)公允价值:指在公平交易中,熟悉情况的交易双方自愿进行资产交换或者债务清偿的金额。
  通常用于: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计量。
  举例:流动资产中有一项 - 交易性金融资产(投资于有活跃市场交易的股票、债券)。由于其价格波动大,账面成本不足以反映其真实价值,会计期末时按照公允价值对其进行调整。

4.计量属性应用原则
  《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第四十二条明确规定:“企业在对会计要素进行计量时,一般应当采用历史成本。采用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计量的,应当保证所确定的会计要素金额能够取得并可靠地计量。”


3.6.1.3 会计记录

会计记录

1.定义
  就根据一定的账务处理程序,将已经确认、计量的经济事项正式计入簿记系统,并进行分类整理、加工、转换的会计行为。
  会计确认 -> 会计计量 -> 会计记录。

2.作用
  1)分类整理:通过设置和运用账户,将经济事项按照会计要素的具体类别进行分类整理。
  数万个凭证 -> 数百个账户 -> 十几个报表
  2)加工转换:将大量分散数据加工转换成少量的综合数据,将原始数据加工成簿记信息。
  每个账户,最终核心指标只有4个:期初余额、本期增加额、本期减少额、期末余额。


3.6.1.4 会计报告

会计报告

1.定义
  是以簿记系统加工生成的会计信息为基础,按照会计信息用户的要求进行加工和转化,并通过财务报表将会计信息输出系统。

2.作用
  1)生成信息:簿记信息 -> 会计信息。
  2)输出信息:会计信息 -> 输出会计信息生成系统。
  账本不是谁都可以看,但财务报表是公开的。


3.6.2 会计方法

会计方法(会计信息生成的方法):

1.定义
  是用来生成会计信息,实现会计目标的手段,它是在会计工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共七种方法: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S)发生经济业务:原始凭证(购货发票,差旅费等各种报销凭据)。直接证明经济业务,具有法律效益。
  1)设置和运用账户:给管理费用设置一个账户。
  2)复式记账:表现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一个账户不足以反映一笔业务,一笔业务至少需要2个账户(复式记账)。
  3)成本计算:一种会计方法,例如将制造费用分给不同产品
  4)财产清查:账实核对。记入账本的数据准确,但不一定真实(可能有盘盈判亏,产生账不实的情况),需要通过财产清查来进行账实核对。
  5)填制和审核凭证:记账凭证(管理费用)
  6)设置和登记账簿:记入账本(定账簿类型,定表格式、科目,登记凭证,…)
  7)编制财务报表:反映企业或预算单位一定时期资金、利润状况的会计报表。
  N)分析利用:数据分析,数据BI

2.作用
  1)生成信息:簿记信息 -> 会计信息。
  2)输出信息:会计信息 -> 输出会计信息生成系统。
  账本不是谁都可以看,但财务报表是公开的。


四、会计信息的加工利用

4.1 意义

  1. 会计主体假设使会计信息局限在会计主体的范围内,会计信息只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活动,不能反映会计主体内的各种非经济因素以及会计主体外部有关环境变动的情况。

1) 主体假设好处区分了主体、其他主体、经营者的活动。
2) 主体假设缺点过于强调主体、违背了战略管理要求观念(知己知彼,企业对标),会使会计人员出现事业过于局限的错误,不利于全面的分析环境变动。

  1. 货币计量假设使会计信息局限在财务信息的范围内。

2) 货币计量缺点信息用户需要非财务信息时,不能满足要求。

  1. 会计生成的信息局限在信息用户所需要的共同信息上。

2) 缺点不能满足差异性,对不同用户产生不同服务。

  1. 历史成本原则使会计信息主要表现为历史信息,而不是企业现在的和未来的信息。

2) 缺点不能满足决策相关性,不能表现未来信息。

  1. 会计信息采用会计报表的输出方式,往往使信息用户难以从会计报表中直观地发现相关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给决策造成麻烦甚至误导。

2) 缺点报表格式全球统一,但报表项目之间联系缺乏深度挖掘。

总结:正因为有以上局限性的存在,有必要进行信息的加工利用。


4.2 报表分析(一般加工利用)

  指采用特定的方法,对会计信息生成系统所生成的信息直接进行加工转化,并利用加工转化后的信息评价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

调整的方法:通过计算,消除物价变动的影响
1)比较分析法:实际数据与计划数据对比、与前期数据对比、与同行业平均指标或先进企业指标对比。
2)比率分析法:结构比率(资产负债率)、效益比率(成本费用利润率)、相关比率(流动比率)

2.1 结构比率:部分比整体,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大小
2.2 效益比率:表明投入产出关系
2.3 相关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表明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

3)趋势分析法:定比趋势分析、环比趋势分析。


4.3 管理会计(综合加工利用)

  指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主要根据会计信息并结合其他信息(非财务信息),进行综合加工转化,并利用加工转化后的信息来规划经济未来、参与经济决策、控制经济流程。

会计规划:如成本形态分析损益平衡分析等。
会计决策:如短期经营决策长期投资决策等。
会计控制:如标准成本控制责任成本控制等。


23/03/10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