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有http3?
我们知道 http2 已经极大地提高了网络性能,但它还是有问题的。有一个问题是它无论无何也无法解决的,根源在于 http2 是基于 TCP 协议的,也就是说它无法解决TCP层面的弊端!
那么TCP层面的弊端是什么呢?
队头阻塞。啥?TCP 层面也有队头阻塞吗?不是HTTP队头阻塞吗?
没错,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TCP 协议在处理包时是有严格顺序的,为了保证可靠性,我们知道TCP每发一个包都会等待一个ACK,虽然有累计应答(SACK),但是当连续收到三个相同的 ACK 报文时,会在定时器过期之前,重传丢失的报文段。
也就是说当其中一个数据包遇到问题,TCP 连接需要等待这个包完成重传之后才能继续进行。虽然 http2 通过多个 stream,使得逻辑上一个 TCP 连接上的并行内容,进行多路数据的传输,然而这中间并没有关联的数据在TCP层面也是一前一后,前面 stream 2 的帧没有收到,后面 stream 1 的帧也会因此阻塞。这也就是TCP层面的队头阻塞问题。
HTTP3(QUIC) 协议
HTTP3 有一个关键的改变,那就是它把下层的 TCP换成了 UDP。
UDP你一定不陌生吧,它是一个简单、不可靠的传输协议,只是对 IP 协议的一层很薄的包装,和TCP 相比,它实际应用的较少,常用于直播,IM消息等。不过正是因为它简单,不需要建连和断连,通信成本低,也就非常灵活、高效,“可塑性”很强。
而因为 UDP 是无序的,包之间没有依赖关系,所以就从根本上解决了TCP队头阻塞。
所以,QUIC 就选定了 UDP,并在它之上把实现了 TCP 的那一套连接管理、拥塞窗口、流量控制等机制,打造出了一个全新的可靠传输协议。
QUIC 的特点
QUIC 基于 UDP,而 UDP 不需要三次握手,四次挥手,它是无连接的,所以天生就要比 TCP 快。
我们知道一条 TCP 连接是由四元组标识的,分别是源 IP、源端口、目的 IP、目的端口。一旦一个元素发生变化时,就需要断开重连,重新连接。在移动互联情况下,当手机信号不稳定或者在 WIFI 和 移动网络切换时,都会导致重连,从而进行再次的三次握手,导致一定的时延。
而QUIC不再以四元组标识,而是以一个 64 位的随机数作为 ID 来标识,而且 UDP 是无连接的,所以当 IP 或者端口变化的时候,只要 ID 不变,就不需要重新建立连接。
为了实现可靠性,QUIC 也有个序列号,是递增的。任何一个序列号的包只发送一次,下次就要加一了。即使丢包重传,序列号也会加一,并且QUIC 定义了一个 offset 概念。QUIC 既然是面向连接的,也就像 TCP 一样,是一个数据流,发送的数据在这个数据流里面有个偏移量 offset,可以通过 offset 查看数据发送到了哪里,这样只要这个 offset 的包没有来,就要重发;如果来了,按照 offset 拼接,还是能够拼成一个流。
为了防止网络上的中间设备识别协议的细节,QUIC 全面采用加密通信,而且QUIC 直接应用了 TLS1.3,顺便也就获得了 0-RTT、1-RTT 连接的好处。但 QUIC 并不是建立在 TLS 之上,而是内部“包含”了 TLS。它使用自己的帧“接管”了TLS 里的“记录”,握手消息、警报消息都不使用 TLS 记录,直接封装成 QUIC 的帧发送,省掉了一次开销。
TCP 的流量控制是通过滑动窗口协议。而QUIC 的流量控制也是通过 window_update,来告诉对端它可以接受的字节数。但是 QUIC 的窗口是适应自己的多路复用机制的,不但在一个连接上控制窗口,还在一个连接中的每个 stream 控制窗口。
HTTP3 没有指定默认的端口号,也就是说不一定非要在 UDP 的 80 或者 443 上提供 HTTP/3 服务。
HTTP3 通过 HTTP2 里的“扩展帧”了。浏览器需要先用 HTTP2 协议连接服务器,然后服务器可以在启动 HTTP2 连接后发送一个“Alt-Svc”帧,包含一个“h3=host:port”的字符串,告诉浏览器在另一个端点上提供等价的 HTTP/3 服务。浏览器收到“Alt-Svc”帧,会使用 QUIC 异步连接指定的端口,如果连接成功,就会断开HTTP2 连接,改用新的HTTP3 收发数据。
目前HTTP3的应用还很少,目前各大网站其实还是以HTTP1.1为主,但是HTTP3各种优良特性还需要实践证明,不过我依然很看好HTTP3,认为它是新时代的 T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