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列
队列是一种特殊的线性表,特殊之处在于它只允许在表的前端(front)进行删除操作,而在表的后端(rear)进行插入操作,和栈一样,队列是一种操作受限制的线性表。进行插入操作的端称为队尾,进行删除操作的端称为队头。
对列的添加 insert append
队列的取值 列表[-1] 列表[0]
队列的删除 pop() pop(0)
栈
栈(stack)又名堆栈,它是一种运算受限的线性表。其限制是仅允许在表的一端进行插入和删除运算。这一端被称为栈顶,相对地,把另一端称为栈底。向一个栈插入新元素又称作进栈、入栈或压栈,它是把新元素放到栈顶元素的上面,使之成为新的栈顶元素;从一个栈删除元素又称作出栈或退栈,它是把栈顶元素删除掉,使其相邻的元素成为新的栈顶元素。
只允许在栈的栈顶来操作。
添加元素用append(push),称作是进栈,入栈或者压栈
取值列表[-1],因为它只能从栈顶来取值,相当于取列表的最后一个值,所以用索引-1.
删除元素pop()从后端开始删除。称作是出栈或者退栈。
1. 两个栈实现一个队列:[^本题考点 队列 栈]
用两个栈来实现一个队列,完成队列的Push和Pop操作。 队列中的元素为int类型。
……解析:
定义一个类,首先这个类要具备两个属性,一个是压栈,一个是出栈。
因为要两个栈来实现一个队列:进行插入操作的端称为队尾,进行删除操作的端称为队头。
那么如何用:两个栈实现一个队列?
栈: 先进后出
队列:先进先出
如图所示:
队列从一头添加数据,从一头删除数据。
所以我们需要让两个栈
一个栈实现添加数据
即:self.acceptStack=[]
它拥有一个push
的方法,用来作为队列的一端的添加数据 功能 用append来实现
self.acceptStack.append(node)
另一个栈实现删除数据:
即:self.outputStack = []
它拥有pop 的方法,用来作为队列的另一端的删除数据的功能 用pop 来实现
但是我们要实现的是队列的先进先出,也就意味着 如果说我们添加数据的栈中添加了一个数据,那么我们另一个删除数据的栈中,也要相应的删除这个数据,所以说这两个栈中的数据的顺序是相反的。
以上的需求我们通过,删除acceptStack
栈中的数据,在outputStack
中添加这个数据,那么先在acceptStack
中删除的数据,就会进入到outputStack
的栈底,后在acceptStack
中删除的数据,会后进入outputStack
,那么它就会先出来。
那么两个栈,这样来合作,就会实现队列的先进先出,如图:1 是先进的(栈1) 那么1 就会先出来(栈2)。
进而实现了 题目的需求。
在pop 的方法中,如果说 self.outputStack
是空 没有数据,那么 就给它 while 循环我们的 作为添加数据的栈
acceptStack
,删除这个栈中的内容,它会弹出,然后把它添加到 栈2 outputStack
中,它就会有数据,有数据的话就返回 (如果 调用了 删除 数据的这个方法的话)。如果说 做了循环,我们的栈2 outputStack
中还没有数据,就明 acceptStack
中,没有数据压入,也就说明这个 队列 没有添加数据,也就不会有删除的数据,所以返回一个None。
class Solution:
def init(self):
#添加数据栈
self.acceptStack=[]
#删除数据栈
self.outputStack = []
def push(self, node):
#向添加数据的栈中添加数据
self.acceptStack.append(node)
def pop(self):
#判断删除数据的栈中是否有数据,没有的话,就添加数据,添加数据时,要添加栈1 中删除的数据
if not self.outputStack:
while self.acceptStack:
self.outputStack.append(self.acceptStack.pop())
#如果有数据的话,就返回
if self.outputStack:
return self.outputStack.pop()
#如果没有数据,说明没有数据添加进去,也就不需要删除数据,所以返回none
else:
return None
二分查找法
分析查找:首先快速的查找方法 有二分查找法,那么什么是二分查找法?
二分查找法什么情况下用。有序的数组中。首先 肯定是在有序的 数组中的!!!!!
算法:二分法查找适用于数据量较大时,但是数据需要先排好顺序。主要思想是:(设查找的数组区间为array[low, high])
(1)确定该区间的中间位置K(2)将查找的值T与array[k]比较。若相等,查找成功返回此位置;否则确定新的查找区域,继续二分查找。区域确定如下:a.array[k]>T 由数组的有序性可知array[k,k+1,……,high]>T;故新的区间为array[low,……,K-1]b.array[k]<T 类似上面查找区间为array[k+1,……,high]。每一次查找与中间值比较,可以确定是否查找成功,不成功当前查找区间将缩小一半,递归查找即可。
时间复杂度为:O(log2n)
。
时间复杂度
1.最坏情况查找最后一个元素(或者第一个元素)Master定理T(n)=T(n/2)+O(1)所以T(n)=O(log2n)
2.最好情况查找中间元素O(1)查找的元素即为中间元素(奇数长度数列的正中间,偶数长度数列的中间靠左的元素)
空间复杂度
- S(n)=n
二分法代码实现:
def BinarySearch(array,target):
left= 0
right= len(array)-1
while left <= right :
#除法没有移位的快
# mid = (left + right)//2
# 101 = 5 => 10 = 2
#1100 = 12 => 110 = 6
#一下用了 向右 移一位, 那么上面是解释,它就相当于 除以2 。
mid = (left + right) >> 1
#如果中间的数等于我们要找的数,那么就返回。
if array[mid] == target:
return mid
#如果说中间的数 < 目标的数,那么就说明,我们要找的数在右侧,所以左侧取值的索引需要改变为中间的索引+1;
elif array[mid]< target:
left = mid + 1
#如果说中间的数 > 目标的数,那么就说明,我们要找的数在左侧,所以左侧取值的索引需要改变为中间的索引-1; 因为越往左索引值越小
else:
right = mid-1
return None
把数组内的数据一分为二,然后计算出中间数据的 索引值。
数组中 最左侧的 索引为 0 ;最右侧的索引为 len(array)-1,数组的长度 减 1 就是 最后一个数的索引。
先判断中间索引的所对应的数组中的数值,是否与我们要查找的数字 target 相等,如果相等那么就返回,如果不相等,那么就继续判断。如果说我们找到的 array[mid] 小于 target 这个数; 那么 就说明 我们要查找的数在右侧的一半数据中,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改变我们左边的索引值,不在从0 开始,而是从我们中间 mid 的下一个开始,left = mid + 1,继续查找。如果说我们找到的 array[mid] 大于 target 这个数 ,那么就说明我们要查找的数据在左侧,这个时候就需要改变右侧的索引,为 right = mid-1,越往左侧走,索引值越小。直到找的的数 与target 相等为止。
以上为二分法的原理。
2. 旋转数组的最小数字 [^本题考点 查找]
把一个数组最开始的若干个元素搬到数组的末尾,我们称之为数组的旋转。 输入一个非减排序的数组的一个旋转,输出旋转数组的最小元素。 例如数组{3,4,5,1,2}为{1,2,3,4,5}的一个旋转,该数组的最小值为1。 NOTE:给出的所有元素都大于0,若数组大小为0,请返回0。
class Solution:
def minNumberInRotateArray(self, rotateArray):
#最小值 一定比前面的要小
# 二分法查找数据 找左右的方法是:
#右边的值大于中值,就说明最小值在左边
if not rotateArray:
return 0
left = 0
right = len(rotateArray) - 1
while left <= right:
mid = (left + right) >> 1
#如果说中间的数的上一个数 > 中间数,那么就说明,我们要找的数就是这个中间的数,返回这个数。
if rotateArray[mid - 1] > rotateArray[mid]:
return rotateArray[mid]
#如果说中间的数 < 中间数的上一个数,那么就说明,我们要找的数在二分法的左侧,所以右侧取值的索引需要改变为中间的索引-1;因为越往左索引值越小
elif rotateArray[mid] < rotateArray[right]:
right = mid - 1
#否则就说明,我们要找的数在二分法的右侧,所以左侧取值的索引需要改变为中间的索引+1;因为越往右索引值越小
else:
left = mid + 1
return 0
什么叫做数组?
所谓数组,是有序的元素序列。 [1] 若将有限个类型相同的变量的集合命名,那么这个名称为数组名。组成数组的各个变量称为数组的分量,也称为数组的元素,有时也称为下标变量。用于区分数组的各个元素的数字编号称为下标。数组是在程序设计中,为了处理方便, 把具有相同类型的若干元素按无序的形式组织起来的一种形式。 [1] 这些无序排列的同类数据元素的集合称为数组。
例如:
int (32 位) int int 这三个就会组成一个数组,类型相同的变量。
a(0) a(1) a(2)
数组与python中的 列表比较相似, 用索引去查找。
数组的长度是固定的,在初始化时就指定长度。列表是可以动态增加的。
数组还和元组比较像,元组是初始化后,长度指定了就不可以变。
但是元组在初始化时给的值,确定了以后就不可以变了。
所以可以理解为数组与list 列表很相似。
3.在二维数组中的查找[^本题考点 查找]
在一个二维数组中(每个一维数组的长度相同),每一行都按照从左到右递增的顺序排序,每一列都按照从上到下递增的顺序排序。请完成一个函数,输入这样的一个二维数组和一个整数,判断数组中是否含有该整数。
class Solution:
# array 二维列表
def Find(self, target, array):
# write code here
# 1 2 3 4
# 3 4 5 6
# 4 6 8 10
# 9 11 13 15
#时间复杂度 o(n**n)
# for i in range(len(array)):
# for j in range(len(array[i])):
# if target == array[i][j]:
# return True
# return False
#时间复杂度
#O(n)
#这个二维数组的长度是多少,也就是说这个数组有几行;
row_count = len(array)
i = 0
#这个数组列数的索引值,就是我们数组取第一个数的个数,也就是有几列
column_count = len(array[0])
#给j 一个值,就是数组列数的值-1,即为j 的最大值。
j = len(array[0])-1
#循环,当i 小于我们行数的时候,并且j 也没有取到 0 那么就进入循环,去查找数据。
#我们要取到每行的最后一个数,即对应的那一列的第一个数,来与我们的目标数来对比,这个数是这一行的最大数,是这一列的最小数。
while i < row_count and j >= 0:
#根据两个索引下标可以取到 对应的在数组中的值
value = array[i][j]
#如果说取到的值,刚好等于目标值,那么就说明我们找到了它,直接返回就好。
if value == target:
return True
#如果说取到的值 > 我们的目标值。那就说明它不在它所在的那一列里,因为这个数是那一列的最小值,这个时候就需要改变我们列的索引值,给它减-1,找前一列的数做比较
elif target < value:
j -= 1
#如果说取到的值 < 我们的目标值。那就说明它不在它所在的那一行里,因为这个数是那一行的最大值,这个时候就需要改变我们行的索引值,给它加+1,找下一行的数做比较
else:
i += 1
return False
4.包含min 函数的栈[^本题考点 栈]
定义栈的数据结构,请在该类型中实现一个能够得到栈中所含最小元素的min函数(时间复杂度应为O(1))。
原理:用空间换时间,用时间换空间;增加空间来减少时间的消耗
#第一种方法:考虑两个栈的长度相同,添加一个,另一个栈也会删除一个
class Solution:
#给这个类一个初始的属性,有一个栈,另外有一个最小值的列表栈
def __init__(self):
self.stack = []
self.minValue = []
#给栈中推进去数值,推进去元素node,添加函数
def push(self, node):
self.stack.append(node)
#如果最小值列表里有值
if self.minValue:
#如果最小值列表里的最后一个值 大于 node 这个值,说明node这个值小,
# 那么就放进最小值列表中;
if self.minValue[-1] > node:
self.minValue.append(node)
#如果列表里面的最后一个值,小于node值,那么就说明node这个值大;那么就添加上次添加进来的那个小的值,与栈中的数据长度保持一致;
else:
self.minValue.append(self.minValue[-1])
#如果最小值列表里面没有值,就在最小值列表里添加node
else:
self.minValue.append(node)
#给栈中做删除操作
def pop(self):
#如果说栈中是空值得话那么就返回none,说明没有在栈中压值进来,没有最小值
if self.stack == []:
return None
#栈的长度与最小值的栈的长度要相同,所以最小值列表也需要删除一个
self.minValue.pop()
#有值得话,就需要删除一个,删除做pop 操作;返回我们删除的那个数
return self.stack.pop()
#栈顶
def top(self):
#如果栈里没有数值的话,就返回一个空
if not self.stack:
return None
#否则栈里有数,那么就返回栈顶的那个数
return self.stack[-1]
#取出最小值,那么就是我们minvalue 中的最后一个值为最小值
def min(self):
#如果为空的话,就说明没有值,返回none
if self.minValue == []:
return None
return self.minValue[-1]
#第二种方法:不考虑两个栈的长度必须要保持一致,那么在栈删除值的时候,判断一下删除的值,是不是与装最小值的栈里的最后一个最小值相同,如果相同就删掉,如果不同,就不删除。
class Solution:
def __init__(self):
self.stack = []
self.minValue = []
def push(self, node):
# write code here
self.stack.append(node)
if self.minValue:
#如果最小值列表里的最后一个值 大于 node 这个值,说明node这个值小,
# 那么就放进最小值列表中;
if self.minValue[-1] > node:
self.minValue.append(node)
#最后一个值不大于node这个值得话;不做操作,不需要把它两个做的长度一致
else:
self.minValue.append(node)
def pop(self):
if self.stack == []:
return None
# write code here
#删除的时候,做个判断,它是不是与栈里面的最后一个值,与我们最小值栈里的最后一个值相等,那么就删除双方的这个值
if self.stack[-1] == self.minValue[-1]:
self.minValue.pop()
return self.stack.pop()
#如果不等的话,就只要删除栈 里最后一个值就可以
else:
return self.stack.pop()
def top(self):
if self.stack == []:
return None
return self.stack[-1]
# write code here
def min(self):
if self.minValue == []:
return None
return self.minValue[-1]
5.替换空格[^本题考点 字符串]
请实现一个函数,将一个字符串中的每个空格替换成“%20”
。例如,当字符串为We Are Happy
.则经过替换之后的字符串为We%20Are%20Happy
。
# -*- coding:utf-8 -*-
class Solution:
# s 源字符串
def replaceSpace(self, s):
#第一种:python中自带的一个替换的函数
# return s.replace(' ','%20')
#第二种遍历来替换字符串中的空格
strlen = len(s)
#借助第三方的列表来实现时间的节省。
aaa = []
for i in range(strlen):
#如果是空格的话那就替换为%20.
if s[i] == " ":
#if s[i] isspace:
aaa.append("%")
aaa.append("2")
aaa.append("0")
else:
aaa.append(s[i])
return "".join(aaa)
6.斐波那契数列
大家都知道斐波那契数列,现在要求输入一个整数n,请你输出斐波那契数列的第n项(从0开始,第0项为0)。n<=39
#第一种方法:下面是使用了for循环,
class Solution:
def Fibonacci(self, n):
# 如果是按照递归来写的话, 时间复杂度就是随着n的变化 增长率是 2^n
''' 递归实现
# n = 0 f(0) = 0
if n == 0:
return 0
# n = 1 f(1) = 1
if n == 1:
return 1
# if n > 1 f(n) = f(n-1) + f(n-2)
if n > 1:
num = self.Fibonacci(n-1) + self.Fibonacci(n-2)
return num
return None
'''
# n = 0 f(0) = 0
if n == 0:
return 0
# n = 1 f(1) = 1
if n == 1:
return 1
a = 1
b = 0
# if n > 1 f(n) = f(n-1) + f(n-2)
# h = a + b
# 当 n = 2 h = 0 + 1
ret = 0
#三个变量,互相转换 来实现
for i in range(0, n - 1):
ret = a + b
b = a
a = ret
return ret
#第二种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简便,简单来讲,就是取出这个列表的最后两项求和,就是列表的第三项,时间复杂度比较小,空间复杂度为 n
class Solution:
def Fibonacci(self, n):
#初始列表值 为 0 1 第三项为 0+1 = 1;
res = [0, 1, 1]
#临界条件为:第 n 项,所以就是 这个 列表的长度要小于等于 n;大于 n 就应该跳出这个循环。
while len(res) <= n:
#取出列表的最后两项,然后求和,并添加到列表中。
res.append(res[-1] + res[-2])
return res[n]
7.青蛙跳台阶
一只青蛙一次可以跳上1级台阶,也可以跳上2级。求该青蛙跳上一个n级的台阶总共有多少种跳法(先后次序不同算不同的结果)。
"""
1 (1)
2 (11,2)
3 (12,21,111)
4 (1111,22,112,121,211)
5 (11111,221,212,122,1121,2111,1112,1211)
6 (111111,222,2211,1122,2112,1221,2121,1212,21111,12111,11211,11121,11112,)
"""
class Solution:
def jumpFloor(self, numb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