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tstrap

芯片界的酷吏——可靠性工程师,该如何发展职业生涯?

白天在工位,又看到旁边的可靠性小伙伴,突发奇想,今天的文章,就你了。

可靠性工程师,到底是一份怎样的工作?

先提个问题,各种极端状况下,人体承受的极限在哪?

在水里,人类能憋多久的气?

在极寒、极热环境下,人类最多能撑多久?

安全通过人体的最大电流是多少?

将人体,换成芯片,便是可靠性工程师的工作。

能憋多久气、能撑多久,就是芯片的极限参数

具体来说,可靠性工程师的工作,包括两部分:

(1)预防性工作——想方设法折磨芯片

开发新产品,先由研发工程师设计流片。

流出电性能合格的样品后,便要交给可靠性工程师,进行一系列可靠性实验。

雪崩(UIS)、短路(SCWT)、高温反偏(HTRB)、高温栅偏(HTGB)……

这些不同种类的可靠性实验,其实就是折磨芯片的不同法子

功率MOSFET而言,最重要的变量,无非温度、VGS、VDS。

雪崩和短路之类的可靠性实验,通过搭建不同电路,使得芯片处于不同的极端工况,测试芯片的极限参数。

高温反偏和高温栅偏,属于静态、长时测试,高温环境下,施加电应力,168h甚至1000h,看看芯片有啥反应。

从这个角度,可靠性工程师,就是芯片界的酷吏,熟知各种大刑,每天都在辣手摧芯

看着俺的样品,被这些家伙肆意蹂躏,

只能在心里默念,那些杀不死你们的,终将使你们更强大

(2)弥补性工作——客户反馈,你们的芯片挂了,快来分析死因

隔壁小伙伴,立刻买上机票,飞向客户,给俺们芯片收尸。

虽然量产前经过了各种评估,但实际应用时,仍会遇到千奇百怪的问题

大概流程是:客户反馈→回收炸毁样件→进行解剖,寻找炸毁点→分析失效机理。

以上,只是目力可见的表层现象。

往深了想,研发工程师和可靠性工程师,有何区别

有两个词——“存在”、“状态”。

器件的内部结构,就是芯片的“存在”

自下而上,这芯片是由哪些材料、以何种顺序,堆叠而成

VDMOS的元胞区为例,

大体上,就是漏极金属→衬底→缓冲层→外延层→P阱/JFET区/N+源区/P+体区→栅介质→栅电极材料/源极金属/隔离介质→polymer。

闭上眼,想象你的芯片,从只有衬底和外延,一层一层堆叠,直到完成最后一步,长大成芯

优秀的研发人员,对这个过程,烂熟于心。

就像优秀的医生,对人体内部的结构,烂熟于心。

器件所处的工况,是芯片的“状态”

正常工况下,芯片的状态良好,就像身体健康的人类。

极限工况下,芯片的状态骤变,朝着不可逆的破坏性改变,一路发展,

就像被丢在火星上的人类,躯体,很快便被破坏。

坦率地说,大多数情况下,可靠性工程师,属于辅助性岗位。

因为,有“存在”,才有“状态”

“存在”决定“状态”,“状态”只能影响“存在”

VDMOS和TMOS,可靠性实验结果必然不同,

因为器件内部结构发生了改变。

Fab而言,卖芯片,是核心业务。

设计芯片者,才属于核心人员

可靠性工程师,对内,起辅助作用,确保新产品可靠性过关。

对外,类似技术型售后服务人员,到处灭火。

因此,对可靠性工程师而言,如何实现职业生涯的持续发展?

在我周边,与可靠性关系最密切的,有A、B、C三人。

A是一线可靠性工程师,负责具体的失效分析,包括开帽、解剖、撰写分析报告。

工作很努力,业绩也不错。

但在我看来,A最大的发展瓶颈,是对器件内部结构,一无所知

他虽然见过很多芯片截面,但并未仔细了解其中逻辑,知道阱区、栅极等名字,对经常发生失效的区域,也能说个大概。

但他不知道,有源区、终端区何以如此,失效点又为何常常出现在相同区域。

换句话说,因为不懂器件结构,他无法独立完成合乎逻辑的失效机理分析

B是组长,也是A的大哥。

与A相比,B的能力,明显高出一截。

最直观的感受,每当小弟们遇到奇怪的波形,都会喊来B,指点迷津

但这仍然是经验性知识。

B更大的优势,是对器件内部结构,更加熟悉

虽然不能像研发人员那样,对工艺条件等细节了然于心,但对器件中,阱区、源区、体区等不同区域,各自有什么作用,会有哪些寄生效应,B都能说得清。

因此,实验中遇到异常现象,B可以从器件机理角度,做出分析。

C是研发总监,技术老大。

遇到严重的客诉,C会亲自监督失效分析。

虽然不是失效分析出身,但最后的结论,由C敲定。

原因无他,C最懂器件机理,最理解器件工作的底层逻辑

业界的可靠性大佬,无一不对器件内部结构有着深刻的理解,便是这个道理。

不懂器件的“存在”,何谈理解器件的“状态”

对可靠性小伙伴而言,各种实验的相关知识固然重要,但,那只是外力。

如想进一步发展,更重要的,是器件结构,是器件工作的底层机理

关注@晏小北,理解芯片与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