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纠错编译码
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由于受到干扰的影响,码元波形将变坏。接收端收到后可能发生错误判决,导致数据传输过程出现误码。信道编译码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通过在原始数据中引入冗余信息,允许接收端检测甚至纠正部分传输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从而有效提升通信系统的抗干扰能力。
一般说来,付出的代价越大,检错或纠错的能力就越强,提高传输的可靠性是以降低传输效率为代价的。
有以下基本原理:
数字通信的一组矛盾是可靠性与快速性。当要求快速时,每个数码单元占据的时间就更短,波形变窄,能量变小,同时会导致干扰后产生错误的可能性增加,传送消息的可靠性降低。如果要追求可靠性,则使得传送信息的速率变慢。
香农第二定理是有噪信道编码定理,作为一个存在性定理,其指出了可以用任意接近信道容量的信息传输速率传递信息,且出错的概率可以任意小。
纠错编码,顾名思义,是当信息经过噪声信道传输或要恢复存储的数据时用来纠错的。用来传输信息的物理介质叫做信道(电话线、卫星连接等),不同的信道产生不同种类的噪声,对传输的数据造成不同的损害。纠错编码就是试图去克服信道中的噪声带来的损害
汉明码是一种具有纠错能力的线性分组码,它可以通过增加若干个校验位,在单比特错误情况下检测并纠正错误。其基本形式是 (n,k)码,其中 n表示总位数(数据位 + 校验位),k为数据位数。常见的例子为 (7,4)汉明码,即 4 位数据加 3 位校验位组成 7 位编码。本实验通过仿真实现汉明编码与解码过程,验证信道编译码对提升传输可靠性的作用,并分析其在实际通信中的局限性。
二、elabradio纠错编译码仿真
系统框图与模块解释
数字信号源模块:生成码元速率为32kHz的PN15序列。
汉明编码模块:设置编码输出长度为7,表示进行(7,4)汉明编码。数据输出端口是译码后的信号,误码指示输出端口输出的是定位到的错误位。信号经过编码后的输出速率= 32kHz * 7 / 4 = 56kHz(输入速率 * 总编码长度 / 数据位长度)。
误码信道模块:模拟信道传输过程中引入的比特错误。误码间隔:7;单次码元数:1;参数表示每7个码元间隔插入一个误码比特。
汉明译码模块:设置的编码输出长度应该与编码模块保持一致,进行译码。
汉明编码模块
误码信道模块
示波器1的两通道是经过汉明编码通过误码信道前后的波形,可以发现蓝色的相对于黄色的添加了误码和干扰。
示波器2的两通道是原始信号和经过纠错编译码后的波形,除了延迟外接受端和发送端相同,同时误码率测试仪显示误码率为0。
根据误码仪和示波器结果可以知道,当传输过程中发生单比特错误时,接收端能够精确定位错误位,并成功纠正,原始数据完整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