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背景
某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为了更好地进行交通管理和规划,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当地交通管理部门决定引入数据挖掘技术,对城市交通流量进行预测,以便提前采取交通疏导措施、优化交通信号灯配时,并为城市交通规划提供决策依据。
二、数据挖掘实施步骤
(一)数据收集
- 交通流量数据:从城市道路上的各类交通监测设备(如地磁传感器、视频摄像头、微波雷达等)收集交通流量数据,包括不同路段、不同车道在各个时间点的车辆通过数量、车速、车辆类型等信息,数据采集时间间隔为 5 分钟,涵盖了过去一年的交通流量数据,数据量达到数十亿条记录,这些数据反映了城市交通的实时运行状态和变化规律,是交通流量预测的基础数据。
- 道路基础设施数据:整理城市道路的基本信息,如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道、次干道、支路等)、车道数量、道路长度、道路宽度、路口类型(十字交叉、T 型交叉等)、交通信号灯设置情况(信号灯位置、配时方案等)等,这些数据有助于分析道路的通行能力和交通流的运行特征,与交通流量数据相结合,为交通流量预测模型提供重要的地理信息和道路属性信息,共涉及数千条道路的详细基础设施信息,为构建准确的交通流量预测模型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支持。
- 气象数据:获取当地气象部门的气象数据,包括天气状况(晴、雨、雪、雾等)、气温、湿度、风力、风向等信息,时间分辨率为小时级,与交通流量数据按时间进行匹配,因为气象条件对交通流量有着显著的影响,如恶劣天气会导致车速降低、交通流量减少,而适宜的天气可能会使出行需求增加,从而影响交通流量的变化,通过将气象数据纳入分析范围,可以提高交通流量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气象数据涵盖了与交通流量数据同期的完整气象记录,为研究气象与交通流量之间的关系提供了充分的数据支持。
- 特殊事件数据:收集城市中发生的各类特殊事件信息,如体育赛事、演唱会、会议、道路施工、交通事故等,包括事件的发生时间、地点、持续时间、事件类型和规模等详细信息,这些特殊事件会对周边道路的交通流量产生较大的冲击和影响,通过将特殊事件数据与交通流量数据关联分析,可以更好地捕捉交通流量的异常变化情况,提高交通流量预测在特殊情况下的准确性,共收集了数百起特殊事件的相关数据,并与交通流量数据进行了精准的时间和空间匹配,以便在预测模型中考虑特殊事件因素对交通流量的影响。
- 历史交通数据:除了近期的交通流量数据外,还收集了过去多年的历史交通数据,用于分析交通流量的长期趋势、季节性变化规律以及工作日与非工作日、不同时间段(如早高峰、平峰、晚高峰等)的交通流量特征差异,这些历史数据为交通流量预测模型提供了更丰富的时间序列信息,有助于模型学习交通流量的周期性和趋势性变化模式,从而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历史交通数据的时间跨度为五年,经过数据清洗和整理后,与其他类型的数据进行整合,为交通流量预测模型的训练提供了全面的数据支持。
(二)数据清洗
- 缺失值处理:对于交通流量数据中部分监测设备在某些时间段内数据缺失的情况,如由于设备故障或通信问题导致的个别时间点交通流量数据未采集到,采用线性插值法进行填充,根据相邻时间点的交通流量数据估算缺失值;对于道路基础设施数据中少量道路的某些属性信息缺失,如某些支路的车道宽度未记录,通过实地测量或参考同类型道路的标准值进行补充;对于气象数据中个别小时的某些气象指标缺失,如某一时段的湿度数据缺失,根据该地区当天的气象变化趋势和周边气象站点的数据进行合理推测填充;对于特殊事件数据中部分事件的持续时间或规模信息缺失,通过查阅相关新闻报道、政府公告或与相关部门核实进行补充完善,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可用性,避免因缺失值过多而影响数据分析的准确性和交通流量预测模型的可靠性。对于一些无法准确补充的缺失值,如某些历史交通数据中由于早期监测手段不完善导致的部分月份交通流量数据严重缺失且无法追溯,对这些记录进行标记或排除,在后续的分析中谨慎对待,以保证数据的质量和分析结果的有效性。
- 异常值处理:在交通流量数据中,发现存在一些明显异常的流量值,如某路段在某一时刻的车辆通过数量远远超出该路段的正常通行能力,经核实部分是由于监测设备故障、数据传输错误或特殊事件(如大规模游行、突发事件导致的交通管制解除后瞬间车流高峰)引起的异常情况。对于这些异常值,首先根据设备维护记录、现场调查以及与其他相关数据的对比分析,确定异常原因,对于因设备故障或数据传输错误产生的异常值,将其修正为合理的范围值或根据该路段在相似时间段的历史交通流量数据统计分布情况进行替换;对于特殊事件导致的异常值,进行单独标记和分析,在后续的交通流量预测模型训练中,可以根据特殊事件的类型和影响程度,采用适当的方法对这些异常数据进行处理,如在模型中引入特殊事件变量来捕捉其对交通流量的影响,或者在数据预处理阶段对异常值进行平滑处理,以确保数据能够真实反映交通流量的正常变化规律,防止异常值对交通流量预测模型的训练产生误导,保证模型的稳定性和预测准确性。
(三)特征工程
- 时间特征提取:从交通流量数据的时间戳中提取多种时间特征,如小时、分钟、工作日 / 非工作日、月份、季节、节假日等,以反映交通流量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变化规律,例如,工作日的早高峰和晚高峰交通流量通常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而节假日的交通流量模式与工作日有较大差异;同时,计算时间序列特征,如交通流量的滞后值(前 1 小时、前 2 小时等的交通流量)、移动平均(过去 3 小时、过去 6 小时的交通流量平均值)等,这些特征有助于模型捕捉交通流量的动态变化趋势和历史依赖关系,提高预测的准确性,通过对时间特征的提取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交通流量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为交通流量预测模型提供重要的输入变量。
- 空间特征构建:基于道路基础设施数据和交通流量数据,构建空间特征,如路段的连接关系(上下游路段、相邻路口等)、道路的拓扑结构(如环形路、直线道路等)、路段的交通重要性指标(根据交通流量、道路等级等因素综合计算)等;同时,计算路段之间的交通流量相关性特征,通过分析不同路段在同一时间窗口内交通流量的变化趋势和相关性系数,确定路段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例如,相邻主干道之间的交通流量往往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当一条主干道发生拥堵时,可能会导致相邻主干道的交通流量增加,这些空间特征有助于模型考虑交通流在道路网络中的传播和扩散效应,提高对整个城市交通流量的预测能力,为交通管理和规划提供更全面的空间视角和决策依据。
- 气象特征编码与归一化:对气象数据中的分类特征(如天气状况)进行独热编码(One-Hot Encoding),将其转换为二进制向量形式,以便模型能够更好地处理;对于数值型气象特征(如气温、湿度、风力等),采用 Min-Max 归一化方法将其值映射到 [0, 1] 区间内,消除不同特征之间的量纲影响,使模型在训练过程中能够更公平地对待各个特征,提高模型的训练效率和准确性;同时,根据气象条件对交通流量的影响程度,构建气象影响因子特征,例如,通过数据分析发现雨天对交通流量的影响较大,而微风天气对交通流量的影响相对较小,根据这种影响程度的差异,为不同的气象条件赋予相应的权重,作为交通流量预测模型的输入特征之一,以更好地体现气象因素在交通流量预测中的作用,提高预测模型对不同气象条件下交通流量变化的适应性和准确性。
- 特殊事件特征工程:针对特殊事件数据,构建特殊事件特征向量,包括事件类型(如体育赛事、演唱会、道路施工等)、事件规模(参与人数、施工范围等)、事件持续时间、事件与道路的距离、事件发生时间与交通流量预测时间的时间间隔等特征,这些特征能够量化特殊事件对交通流量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在交通流量预测模型中,通过引入这些特殊事件特征,可以使模型更好地捕捉交通流量在特殊事件发生前后的异常变化情况,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例如,对于一场大型体育赛事,根据赛事的规模、举办地点和时间,以及周边道路的交通状况,构建相应的特殊事件特征向量,输入到预测模型中,模型能够根据这些特征预测赛事期间周边道路的交通流量变化,为交通管理部门提前制定交通疏导方案提供有力支持。
(四)模型选择与训练
- 模型选择:考虑到交通流量预测问题的复杂性和时间序列性,选择了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如 ARIMA 模型、Prophet 模型)、机器学习模型(如线性回归、决策树、随机森林、支持向量回归 SVR)以及深度学习模型(如长短期记忆网络 LSTM、卷积神经网络 CNN、混合模型如 CNN-LSTM)等多种模型进行试验和比较。时间序列分析模型适用于对具有明显季节性和周期性的交通流量数据进行建模和预测,能够捕捉交通流量的长期趋势和周期性变化规律;机器学习模型具有较强的非线性拟合能力和特征处理能力,能够处理高维的交通流量特征数据,通过学习历史数据中的模式和关系,预测未来的交通流量变化;深度学习模型则具有强大的自动特征学习和复杂模式挖掘能力,特别是 LSTM 模型在处理时间序列数据时能够有效捕捉数据的长期依赖关系和动态变化趋势,CNN 模型可以提取交通流量数据中的空间特征,而 CNN-LSTM 混合模型则结合了两者的优势,能够同时考虑交通流量的时间和空间特征,对于复杂的城市交通流量预测问题具有潜在的优势,但模型的训练成本和计算复杂度相对较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权衡和选择。
- 数据划分:将收集到的历史交通流量数据按照 80%:20% 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其中训练集用于模型的训练和参数调整,测试集用于评估模型的性能和泛化能力。为了确保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分布相似性,采用时间序列分割的方法,按照交通流量数据的时间顺序进行划分,使训练集的数据时间早于测试集,以模拟真实的交通流量预测场景,即利用过去的数据预测未来的交通流量情况,避免数据的时间顺序对模型训练产生偏差,保证模型评估结果的可靠性和有效性。同时,为了进一步验证模型的稳定性和性能,采用 5 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对模型进行训练和评估,即将训练集再平均分成 5 份,每次选择 4 份作为训练数据,1 份作为验证数据,轮流进行 5 次训练和验证,最终得到模型的平均性能指标,通过多次交叉验证,可以更全面地评估模型的性能表现,减少单次划分数据带来的随机性和误差影响,提高模型评估的可靠性和科学性。
- 模型训练与调优:对于时间序列分析模型(如 ARIMA 模型),通过对数据进行差分、平稳性检验、自相关函数(ACF)和偏自相关函数(PACF)分析等方法,确定模型的阶数(p、d、q),并使用最小二乘法等优化算法对模型参数进行估计和调整,以提高模型对交通流量数据的拟合和预测能力;对于机器学习模型(如随机森林模型),调整决策树的数量、树的深度、每个节点的最小样本数、特征选择方法等参数,通过网格搜索(Grid Search)和 5 折交叉验证的方法寻找最优的参数组合,以优化模型的性能和防止过拟合;对于深度学习模型(如 LSTM 模型),设计合理的网络结构,包括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的节点数量、隐藏层的层数、激活函数的选择等,采用反向传播算法(Backpropagation)和随机梯度下降法(SGD)或其变种(如 Adam、Adagrad 等)对模型进行训练,并通过调整学习率、批处理大小、正则化参数(如 L1 和 L2 正则化)等超参数来防止过拟合,提高模型的训练效果和泛化能力,同时结合早停法(Early Stopping),在模型在验证集上的性能不再提升时停止训练,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模型性能下降,通过不断调整模型的结构和参数,使模型能够更好地学习交通流量数据中的规律和特征,提高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为交通流量预测提供可靠的模型支持。
(五)模型评估与优化
- 评估指标选择:采用均方根误差(RMSE)、平均绝对误差(MAE)、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MAPE)、决定系数(R²)等指标来综合评估模型的性能。RMSE 能够衡量预测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平均误差程度,对较大的误差更加敏感,反映模型的整体预测精度;MAE 则直观地表示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平均绝对偏差,更侧重于衡量预测误差的平均水平;MAPE 以百分比的形式展示预测误差的相对大小,便于比较不同规模数据的预测准确性;R² 用于评估模型对数据的拟合优度,其值越接近 1,表示模型对数据的解释能力越强,预测效果越好。这些指标从不同角度反映了模型的性能,能够全面地评估模型在交通流量预测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模型的选择和优化提供重要依据,例如,一个好的交通流量预测模型应该具有较低的 RMSE、MAE 和 MAPE 值,以及较高的 R² 值,说明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交通流量的变化趋势,与实际交通流量数据的拟合程度高,具有良好的预测性能。
- 模型评估与比较:使用测试集数据对训练好的多种模型进行评估,计算相应的评估指标值。例如,ARIMA 模型的 RMSE 为 18.5,MAE 为 15.2,MAPE 为 20.3%,R² 为 0.70;随机森林模型的 RMSE 为 15.8,MAE 为 12.6,MAPE 为 17.8%,R² 为 0.75;LSTM 模型的 RMSE 为 13.2,MAE 为 10.8,MAPE 为 15.2%,R² 为 0.80;CNN-LSTM 混合模型的 RMSE 为 12.5,MAE 为 10.2,MAPE 为 14.5%,R² 为 0.82。从评估结果来看,CNN-LSTM 混合模型在各项指标上均表现相对较好,说明该模型在处理交通流量的时间和空间特征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能够更准确地预测交通流量的变化情况,但各模型均有其优势和适用场景,需要根据业务需求和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优化。例如,ARIMA 模型具有简单易懂、计算成本低的优点,在数据规律较为明显且对预测精度要求不是特别高的情况下仍然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随机森林模型则在处理高维特征数据和解释模型决策过程方面具有优势,能够为交通流量预测的结果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参考依据,便于交通管理部门理解和分析预测结果背后的原因。
- 模型优化策略:针对 CNN-LSTM 混合模型,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增加卷积层的深度和滤波器数量,以更好地提取交通流量数据中的空间特征;同时,增加 LSTM 层的层数和节点数量,提高模型对时间序列数据的处理能力,增强模型对交通流量长期依赖关系的捕捉能力;在数据预处理阶段,采用更高级的特征工程方法,如生成对抗网络(GAN)用于扩充训练数据,提高数据的多样性和质量,增强模型的泛化能力;此外,结合交通领域的专家知识和实际经验,对模型的输出结果进行后处理和修正,例如,根据不同路段的交通管制规则、道路施工计划等实际情况,对模型预测的交通流量进行合理的调整和修正,使其更符合实际交通运行情况,提高模型的实用性和预测准确性。经过优化后,CNN-LSTM 混合模型的 RMSE 降低至 10.8,MAE 降低至 8.6,MAPE 降低至 12.8%,R² 提高到 0.85,模型的预测性能得到了显著提升,能够更精准地预测交通流量的变化趋势,为交通管理和规划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六)模型部署与应用
将优化后的 CNN-LSTM 混合模型部署到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中,与交通监测设备、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等进行实时数据对接,实现对城市交通流量的实时预测。每隔 5 分钟,系统自动采集最新的交通流量数据、气象数据、道路施工和特殊事件等信息,经过数据预处理和特征工程后,输入到模型中,模型预测未来 15 分钟、30 分钟、1 小时等不同时间间隔的交通流量情况,并将预测结果实时显示在交通管理指挥中心的大屏幕上,为交通管理人员提供直观的交通流量变化趋势信息,以便他们及时采取交通疏导措施,如调整信号灯配时、部署警力进行交通管制、引导车辆绕行等,缓解交通拥堵,提高道路通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