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极管 (也称晶体管),全称应为半导体三极管,也称双极型晶体管、晶体三极管,是一种控制电流的半导体器件。
晶体三极管的主要作用是放大和控制电流或电压。其放大作用是通过控制输入信号的小变化来改变输出信号的大变化。而控制作用是根据输入信号的大小和类型,通过电流和电压的变化来控制器件的功率、频率和负载。
它有三个区域,分别是P型半导体,N型半导体和P型半导体,从而形成PNP型晶体三极管或者NPN型晶体三极管。
三极管是在一块半导体基片上制作两个相距很近的PN结,两个PN结把整块半导体分成三部分,中间部分是基区,两侧部分是发射区和集电区,排列方式有PNP和NPN两种。
2️⃣发展历史
1947年12月23日,美国新泽西州墨累山的贝尔实验室里,3位科学家——巴丁博士、布莱顿博士和肖克莱博士在紧张而又有条不紊地做着实验。他们在导体电路中正在进行用半导体晶体把声音信号放大的实验。3位科学家惊奇地发现,在他们发明的器件中通过的一部分微量电流,竟然可以控制另一部分流过的大得多的电流,因而产生了放大效应。这个器件,就是在科技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成果——晶体管。
3️⃣三极管工作原理(以NPN型为例)
晶体三极管(以下简称三极管)按材料分有两种:锗管和硅管。而每一种又有NPN和PNP两种结构形式,但使用最多的是
硅NPN
和锗PNP两种三极管。
(其中,N是负极的意思,N型半导体在高纯度硅中加入磷取代一些硅原子,在电压刺激下产生自由电子导电,而P是正极的意思是加入硼取代硅,产生大量空穴利于导电)
对于NPN管,它是由2块N型半导体中间夹着一块P型半导体所组成,发射区与基区之间形成的PN结称为发射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