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tstrap

10.9学习日志

一.定积分

定积分是微积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求解函数在某个区间上的累积效应或面积。

1.定义

定积分

∫_{a}^{b}f(x) dx

表示函数 f(x)在区间 [a,b]上的累积效应或面积。定积分的定义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来理解:

  1. 分割区间: 将区间 [a,b]分割成 n 个小区间,每个小区间的长度为 Δxi,其中

    Δx_{i}=x_{i}−x_{i−1}

    ,且 x0=a,xn=b。

  2. 取样本点: 在每个小区间

    [x_{i−1},x_{i}]

    内取一个样本点 ξi。

  3. 构造黎曼和: 构造黎曼和

    \sum _{i=1}^{n}f(ξ_{i})Δx_i

    ,表示函数 f(x) 在区间 [a,b]上的近似累积效应或面积。

  4. 取极限: 当分割的区间数 n 趋向于无穷大,且每个小区间的长度 Δxi趋向于零时,黎曼和的极限即为定积分:

    ∫_{a}^{b}f(x) dx=\lim _{n\rightarrow \infty}\sum _{i=1}^{n}f(ξ_{i})Δx_{i}

说明:

黎曼和是通过将区间 [a,b]分成 n 个等宽的子区间,每个子区间的宽度为

Δx=\dfrac{b−a}{n}

,然后选择每个子区间内的一点 xi,计算矩形的面积之和来近似积分的。

黎曼和可以表示为:

S_n=∑_{i=1}^nf(x_i)Δx

其中:

  • Sn是黎曼和的值。

  • n是子区间的数量。

  • xi是第 i个子区间 [xi−1,xi]内的一点。

  • Δx是每个子区间的宽度。

2.几何意义

定积分

∫_{a}^{b}f(x) dx

的几何意义是函数 f(x) 在区间 [a,b]上的曲线下面积。具体来说:

  • 如果 f(x)≥0,则定积分表示曲线下方的面积。

  • 如果 f(x)≤0,则定积分表示曲线上方的面积的负值。

3.性质

定积分具有以下重要性质:

  1. 线性性质:

    ∫_{a}^{b}[cf(x)+dg(x)] dx=c∫_{a}^{b}f(x) dx+d∫_{a}^{b}g(x) dx

    其中 c 和 d 是常数。

  2. 区间可加性:

    ∫_{a}^{b}f(x) dx=∫_{a}^{c}f(x) dx+∫_{c}^{b}f(x) dx

    其中 a≤c≤b。

  3. 积分上下限交换:

    ∫_{a}^{b}f(x) dx=−∫_{b}^{a}f(x) dx

  4. 定积分中值定理

    如果函数 f(x) 在闭区间 [a,b] 上连续,则存在 c∈[a,b],使得:

∫_{a}^{b}f(x) dx=f(c)(b−a)

证明:

设f(x)在[a,b]上连续,因为闭区间上连续函数必有最大最小值,不妨设最大值为M,最小值为m,最大值和最小值可相等。

m\leq f(x)\leq M

两边同时积分可得:

m(b-a)\leq \int _{a}^{b}f(x)dx\leq M(b-a)

同除以b-a从而得到:

m\leq \dfrac{1}{(b-a)}\int _{a}^{b}f(x)dx\leq M

由连续函数的介值定理可知,必定

\exists c\in [a,b]

,使得

f(c)=\dfrac{1}{(b-a)}\int _{a}^{b}f(x)dx

,即:

\int _{a}^{b}f(x)dx=f(c)(b-a),\exists c\in [a,b]

4.微积分基本公式

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_{a}^{b}f(x)dx=F(b)−F(a)
其中,F(x)是 f(x)的一个原函数,即 F′(x)=f(x)。

微积分基本定理

微积分基本定理分为两部分,分别描述了积分上限函数的性质和定积分的基本公式。

第一部分(Part 1)

如果 f(t) 在区间 [a,b]上连续,则积分上限函数

F(x)=∫_{a}^{x}f(t) dt

在区间 [a,b] 上可导,并且其导数为:

F′(x)=f(x)

第一基本定理表明不定积分是微分的逆运算,保证了某连续函数的原函数的存在性。

第二部分(Part 2)

如果 F(x)是 f(x)的一个原函数,即 F′(x)=f(x),则:

∫_{a}^{b}f(x) dx=F(b)−F(a)

第二基本定理则提供了定积分和不定积分之间的联系,使得定积分的计算变得简便。

5.定积分换元法

步骤

  1. 选择合适的变量替换: 选择一个合适的变量替换 t=g(x),使得积分变得更简单,并求反函数:

x=g^{-1}(t)=h(t)

  1. 求导数: 对 x 的导数

dx=h'(t)dt

  1. 替换积分变量: 将原积分中的 x 替换为 t,并将 dx 替换为

h'(t)dt

  1. 确定新的积分上下限: 将原积分的上下限 a 和 b 替换为新的上下限 t 的值。即 t 的下限为 t1,上限为 t2。

  2. 求解新积分: 求解新的定积分

∫_{t_{1}}^{t_{2}}f(h(t)) h'(t)dt

二.多元函数

1.二元极限

定义

设函数 f(x,y) 在点 (a,b) 的某个去心邻域内有定义。如果对于任意给定的正数 ϵ,总存在正数 δ,使得当

0<\sqrt{(x−a)^2+(y−b)^2}<δ

时,总有:

∣f(x,y)−L∣<ϵ

则称 L 为函数 f(x,y)在点 (a,b)处的极限,记作:

\lim⁡ _{(x,y)\rightarrow (a,b)}f(x,y)=L

几何意义

当点 (x,y)从任意方式趋近于点 (a,b) 时,函数 f(x,y) 的值趋近于 L。换句话说,函数图像在二维平面的点 (a,b)附近趋近于一个三维立体平面上的点 (a,b,L)。可将(a,b)想象为(a,b,L)投影在二维平面的点。

如果 (x,y)从不同方式趋近于点 (a,b),函数 f(x,y) 的值不相等,则表示 f(x,y) 不存在。

2.偏导数

‌偏导数是‌多元函数求导的一种形式,表示在多个自变量中,当其中一个自变量改变而其他自变量保持不变时函数值的变化率。

这实质上是将其他自变量视为常数,然后按照单变量函数求导的方法进行运算。‌

定义

设函数 f(x,y) 在点 (x0,y0) 的某个邻域内有定义。如果极限:

\lim_{⁡Δx→0}\dfrac{f(x_0+Δx,y_0)−f(x_0,y_0)}{Δx}

存在,则称此极限为函数 f(x,y)在点 (x0,y0) 处对 x 的偏导数,记作:

\dfrac{∂f}{∂x}∣(x_0,y_0)或f'_x(x_0,y_0)

类似地,如果极限:

\lim⁡ _{Δy→0}\dfrac{f(x_0,y_0+Δy)−f(x_0,y_0)}{Δy}

存在,则称此极限为函数 f(x,y)在点 (x0,y0)处对 y的偏导数,记作:

\dfrac{∂f}{∂y}∣(x_0,y_0)或f'_y(x_0,y_0)

偏导数的计算方法‌

对于二元函数z=f(x,y),求z对x的偏导数时,将y看作常量,对x求导;求z对y的偏导数时,将x看作常量,对y求导。

3.全微分

定义

如果函数z=f(x, y)在点(x, y)处的全增量

Δz=f(x+Δx,y+Δy)-f(x,y)

可以表示为

Δz=AΔx+BΔy+o(ρ)

,其中A、B不依赖于Δx, Δy,仅与x, y有关,ρ趋近于0(ρ=√[(Δx)²+(Δy)²]),此时称函数z=f(x, y)在点(x, y)处可微分,AΔx+BΔy称为函数z=f(x, y)在点(x, y)处的全微分,记为dz即dz=AΔx +BΔy。

可微的必要条件条件

若z=f(x,y)在(x,y)点处可微,则偏导数

f_{x}'(x,y)和f_{y}'(x,y)

存在,并且

dz=f_{x}'(x,y)⁡Δx+f_{y}'(x,y)⁡Δy或dz=f_{x}'(x,y)dx+f_{y}'(x,y)⁡dx

可微的充分条件

z=f(x,y)在(x,y)的某个邻域内有连续的偏导数

f_{x}'(x,y)和f_{y}'(x,y)

则在(x,y)处可微,

dz=f_{x}'(x,y)⁡Δx+f_{y}'(x,y)⁡Δy或dz=f_{x}'(x,y)dx+f_{y}'(x,y)⁡dx

4.梯度

梯度是一个向量,表示多元函数在某一点处的最大变化率和变化方向。

定义

设 f(x1,x2,…,xn)是一个定义在 Rn(n维欧几里得空间) 上的多元函数,函数 f在n维向量点 a=(a1,a2,…,an)处的梯度定义为:

∇f(a)=(\dfrac{∂f}{∂x_1}(a),\dfrac{∂f}{∂x_2}(a),…,\dfrac{∂f}{∂x_n}(a))

其中,

\dfrac{∂f}{∂x_i}(a)

是函数 f 在点 a 处对第 i 个自变量的偏导数。

性质

  1. 最大变化率:梯度 ∇f(a) 的方向是函数 f在点 a 处变化率最大的方向。

  2. 变化率:梯度 ∇f(a) 的大小(模)是函数 f 在点 a 处沿梯度方向的变化率。

沿梯度方向是是函数 f在点 a 处变化率增加最大的方向;沿梯度反方向是是函数 f在点 a 处变化率减小最大的方向;沿梯度垂直方向函数 f在点 a 处变化率为0。

梯度下降

梯度下降是一种优化算法,用于寻找多元函数的最小值。其基本思想是沿着函数的负梯度方向逐步更新参数,以减少函数值。

算法步骤

  1. 初始化:选择一个初始点 x0。

  2. 迭代更新:对于每次迭代 k,计算当前点的梯度

    ∇f(x_k)

    ,并更新参数:

    x_{k+1}=x_k−η∇f(x_k)

    其中,η 是学习率(步长),控制每次更新的步幅。

  3. 终止条件:当梯度的模足够小或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时,停止迭代。通常,终止条件可以是以下几种:

    1. 梯度的模足够小:当梯度的模(或范数)

      ∥∇f(xk)∥

      小于某个阈值时,停止迭代。

      说明:

      梯度的范数表示梯度向量的大小,即梯度向量的长度。

      梯度的范数(模) ∥∇f(xk)∥是这个向量的欧几里得长度,定义为:

      ||∇f(x_k)||=\sqrt{(\dfrac{∂f}{∂x_1})^2+(\dfrac{∂f}{∂x_2})^2+⋯+(\dfrac{∂f}{∂x_n})^2}

    2. 达到预设的迭代次数:当迭代次数达到预设的最大迭代次数时,停止迭代。

    3. 函数值变化足够小:当函数值的变化

      ∣f(x_{k+1})−f(x_k)∣

      小于某个阈值时,停止迭代。

学习率

学习率 η是一个重要的超参数,控制着每次更新的步幅。选择合适的学习率对于梯度下降算法的性能至关重要:

  • 学习率过大:如果步幅过大,算法可能会“跳过”最优解,导致在最优解附近来回震荡。

  • 学习率过小:可能导致算法收敛速度过慢。

5.二重积分

二重积分是多元微积分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计算二维区域上的函数积分。它通常用于计算平面区域上的面积、质量、重心等问题。二

重积分的基本思想是将一个二维区域分割成无数个小区域,然后在每个小区域上计算函数值的积分。

定义

设 f(x,y)f(x,y) 是定义在平面区域 D 上的函数,二重积分记作:

∬_Df(x,y) dA

其中 dA表示面积元素。

几何意义

如果 f(x,y)是非负函数,二重积分

∬_Df(x,y) dA

表示以 D 为底、以 f(x,y)为顶的曲顶柱体的体积。

二重积分的计算步骤-直角坐标系

在直角坐标系下,二重积分可以表示为两个定积分的乘积:

∬_Df(x,y) dA=∫_a^b∫_{g(x)}^{h(x)}f(x,y) dy dx

其中 D 是由 x=a 到 x=b 以及 y=g(x)到 y=h(x) 围成的区域。

  1. 确定积分区域 D:首先,你需要确定积分区域 D的边界。这个区域可以是矩形、圆形、多边形等。

  2. 设置积分限:根据积分区域 D,设置积分的限。例如,对于直角坐标系中的矩形区域,积分限通常是 a≤x≤b 和 c≤y≤d。

  3. 写出积分表达式:根据积分限写出二重积分的表达式:

    ∫_a^b∫_{g(x)}^{h(x)}f(x,y) dy dx=∫_a^bdx∫_{g(x)}^{h(x)}f(x,y) dy

  4. 计算内层积分:先对 y 进行积分,得到关于 x 的表达式。

  5. 计算外层积分:再对 x 进行积分,得到最终的积分值。

三.三角函数

1. 基本定义

  • 正弦函数(sin)

    sin⁡(θ)=\dfrac{对边}{斜边}

  • 余弦函数(cos)

    cos⁡(θ)=\dfrac{邻边}{斜边}

  • 正切函数(tan)

    tan⁡(θ)=\dfrac{对边}{邻边}=\dfrac{sin⁡(θ)}{cos⁡(θ)}

2. 基本关系

2.1 毕达哥拉斯恒等式

sin⁡^2(θ)+cos⁡^2(θ)=1

这个恒等式可以从直角三角形的勾股定理推导出来。

2.2 商数关系

tan⁡(θ)=\dfrac{sin⁡(θ)}{cos⁡(θ)}\\ cot⁡(θ)=\dfrac{cos⁡(θ)}{sin⁡(θ)}=\dfrac{1}{tan⁡(θ)}

2.3 倒数关系

sec⁡(θ)=\dfrac{1}{cos⁡(θ)}\\ csc⁡(θ)=\dfrac{1}{sin⁡(θ)}

3. 三角函数的周期性

  • 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

    sin⁡(θ+2kπ)=sin⁡(θ)

    cos⁡(θ+2kπ)=cos⁡(θ)

    其中,k 是任意整数。

  • 正切函数

    tan⁡(θ+kπ)=tan⁡(θ)

    其中,k 是任意整数。

4. 三角函数的对称性

  • 正弦函数

    sin⁡(−θ)=−sin⁡(θ)

  • 余弦函数

    cos⁡(−θ)=cos⁡(θ)

  • 正切函数

    tan⁡(−θ)=−tan⁡(θ)

5. 三角函数的和差公式

  • 正弦函数的和差公式

    sin⁡(A±B)=sin⁡(A)cos⁡(B)±cos⁡(A)sin⁡(B)

  • 余弦函数的和差公式

    cos⁡(A±B)=cos⁡(A)cos⁡(B)∓sin⁡(A)sin⁡(B)

  • 正切函数的和差公式

    tan⁡(A±B)=\dfrac{tan⁡(A)±tan⁡(B)}{1∓tan⁡(A)tan⁡(B)}

6. 三角函数的倍角公式

  • 正弦函数的倍角公式

    sin⁡(2θ)=2sin⁡(θ)cos⁡(θ)

  • 余弦函数的倍角公式

    cos⁡(2θ)=cos⁡^2(θ)−sin⁡^2(θ)=2cos⁡^2(θ)−1=1−2sin⁡^2(θ)

  • 正切函数的倍角公式

    tan⁡(2θ)=\dfrac{2tan⁡(θ)}{1−tan⁡^2(θ)}

7. 三角函数的半角公式

  • 正弦函数的半角公式

    sin⁡(\dfrac{θ}{2})=±\sqrt{\dfrac{1−cos⁡(θ)}{2}}

  • 余弦函数的半角公式

    cos⁡(\dfrac{θ}{2})=±\sqrt{\dfrac{1+cos⁡(θ)}{2}}

  • 正切函数的半角公式

    tan⁡(\dfrac{θ}{2})=±\sqrt{\dfrac{1−cos⁡(θ)}{1+cos⁡(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