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底,Nutanix(路坦力)正式宣布将中国市场交由合作伙伴(联想)主导销售,并于 2023 年 8 月完成全面转型。转型后,虽然中国用户依旧可以使用 Nutanix 产品,但在软件的续保和维保方面将缺少部分 Nutanix 原厂支持:Nutanix 一体机的已有用户续保后不可扩容,同时软件的 L1、L2 级别维保将由联想负责。
面对 Nutanix 的一系列变动及其带来的运维挑战,不少国内用户已选择使用国产超融合方案进行替代。而对于仍在观望的用户来说,虚拟机的跨平台迁移可能是最大的顾虑因素:如何保证迁移操作简单、迁移过程平稳、迁移后业务正常开展?
作为国内领先的专业超融合厂商,SmartX 为用户提供了多种迁移方案与运维保障,帮助使用不同虚拟化平台的 Nutanix 用户(包括 VMware、AHV、Hyper-V、XenServer 等),简单、快速、平稳地将虚拟机迁移至 SmartX 超融合集群,实现 Nutanix 替代的同时提升 IT 基础架构性能与稳定性。以下,我们将介绍如何将虚拟机从 Nutanix 迁移至 SmartX 集群,并提供两个金融用户的迁移实践,供用户参考。
如何从 Nutanix 迁移至 SmartX 超融合
针对不同 Nutanix 用户的迁移方案
针对不同的部署环境与替代目标,SmartX 提供了 4 种将虚拟机从 Nutanix 迁移至 SmartX 超融合集群的方案。
1. 使用 VMware 虚拟化并希望保留虚拟化使用习惯的 Nutanix 用户
若用户仅希望替换 Nutanix 超融合软件但保留 VMware 虚拟化使用习惯,可选择的迁移工具有三种:其一,利用 vSphere vMotion & Storage vMotion 进行实时迁移,该迁移过程可实现业务“零”中断。其二,利用第三方备份软件(Veeam、NBU 等)将数据还原至 SMTX OS 集群。其三,使用 VMware Convert 进行跨 VC 迁移。采用后两种迁移方案,迁移过程中业务会短暂中断,但停机时间可控制在分钟/小时级别,只需要合理安排停机窗口(非业务时间切换),即可将业务影响降至最低。
下载阅读《VMware 虚拟化迁移指南》,了解如何利用 vSphere vMotion & Storage vMotion 将 VMware 虚拟机迁移至 SmartX 超融合集群。
2. 希望同时替换 VMware 虚拟化与 Nutanix 超融合的用户
如果用户希望同时替换 VMware 虚拟化与 Nutanix 超融合软件,整体转向 SMTX OS(ELF+ZBS),可利用 SmartX 免费提供的 SMTX 迁移工具进行迁移。SMTX 迁移工具利用虚拟机快照功能进行数据的传输和同步,主要包括“全量传输”和“增量同步”两个环节:迁移工具会先对源端虚拟机执行快照,然后在线执行全量的数据拷贝,此时不影响业务虚拟机的正常运行;在全量数据传输完成后,用户可以选择手动同步(不停机)增量数据,或者直接关闭源虚拟机以执行增量数据同步,此处停机时间较短,一般不会超过 30 分钟,只需要合理安排停机窗口(非业务时间切换),可将业务影响降至最低。
欲深入了解 SMTX 迁移工具原理、过程与规划,请阅读:VMware 虚拟机迁移指南:10 大关键问题与 3 例用户实践。
3. 使用 Nutanix AHV + AOS 的用户
使用 Nutanix AHV + AOS 的用户,可以利用 SMTX CloudMove 迁移工具,将虚拟机迁移至 SMTX OS(ELF+ZBS)集群。SMTX CloudMove 支持将各类云平台上的虚拟机(V2V)或物理机(P2V)迁移至基于 ELF 的 SMTX OS 集群,平台兼容性广泛,自动迁移效率高,并可通过连续数据保护(CDP)技术实现物理机/虚拟机整机级别的在线迁移(业务停机时间为分钟级别)。欲深入了解,请阅读:从物理机/云平台迁移至超融合?SMTX CloudMove 帮你实现。
除了 SMTX CloudMove,对于预算有限或临时需要迁移测试机的用户,也可通过以下 3 种方式进行迁移。但这些方案需要用户自行操作,同时可能会有分钟/小时级的业务中断,需要用户合理安排停机窗口。
- 通过 VMware 中转 (Convertor)
- 通过 Prism Central 导出 OVF(导出较慢)
- 手动拷贝 Nutanix vDisk 后通过 SMTX OS Web 控制台导入。
4. 使用 Hyper-V/XenServer 虚拟化的 Nutanix 用户
使用 Hyper-V/XenServer 虚拟化的 Nutanix 用户,可以将虚拟机迁移至基于 ELF/XenServer 虚拟化的 SMTX OS 集群。此时,用户依旧可以使用 SMTX CloudMove,或通过 VMware 中转 (Convertor)、通过 Prism Central 导出 OVF、导出卷等方式进行迁移。
迁移流程
1. 前期准备
- 明确迁移需求:对当前 VM 信息和网络信息等进行确认,由 SmartX 准备迁移技术方案,保持深度沟通。
- 超融合环境准备:包括服务器准备、网络配置以及其他相关工作。其中,在网络配置方面,由于 Nutanix 存储网络与管理网络复用 10GB 网络,虚拟机网络使用独立的虚拟交换机或复用管理存储网络,而较多 SmartX 用户使用千兆作为管理网络,存储网络和管理网络分离,虚拟机网络可以选择复用管理网络,此时建议对齐两者的存储网络配置,使迁移效率最大化。
2. 迁移准备
- 实施部署 SMTX OS 超融合环境,并进行功能验证、系统性能测试、可靠性测试。
- 开展迁移工具安装、代理虚拟机部署与防火墙策略开通等工作。
- 确认网络带宽、业务切换窗口、迁移数据量及周期。
3. 测试与正式迁移
- (手动迁移时需要)暂停业务,保障数据一致性。
- 按照迁移技术方案对生产业务进行迁移操作,并确保迁移后的 VM 能够正常启动。
4. 完成最终迁移
- 拉起业务 VM,超融合侧完成全部迁移工作。
- 配合进行业务恢复,并对业务进行可用性验证。
- 用户检查最终应用完整性后,完成全部迁移工作。
两家金融用户的 Nutanix 迁移与替换实践
替换 Nutanix AHV + AOS
Nutanix 环境完全故障,SmartX 两天内提供解决方案,以 SMTX CloudMove 顺利迁移 40+ VM 至 SmartX 超融合
某资产管理公司原采用 Nutanix AHV + AOS 承载生产业务系统。由于 Nutanix 超融合集群在脱保后突然出现故障,且无业务容灾备份等保护,用户生产环境被暴露在严重的风险之中,亟需在短时间内寻找到具有能跨产品进行数据迁移能力的国内厂商进行生产业务迁移。具体而言,此次迁移存在如下挑战:
- 故障出现后,所有虚拟机生命周期维护操作均无法使用,虚拟机一旦关机再无法开启。
- 虚拟机开关机、更改配置、添加删除、迁移、HA、主机维护模式等重要功能均不可用。
- 对于处于开启状态的 VM,用户只能从业务内部进行数据拷贝,操作复杂且耗时长。
- 对于已关机的 VM,无法进行任何迁移操作。
在这些挑战下,用户找到 SmartX 工程师寻求帮助。得益于长期的运维经验与丰富的技术知识储备,SmartX 技术人员不仅能协助用户通过 SMTX CloudMove 将 Nutanix 开机 VM 快速迁移至 SmartX ELF 虚拟化平台,还能快速定位到关机 VM 的裸数据存储位置,在无法通过 Nutanix UI 导出 OVF 的情况下,从底层直接复制 VM 裸数据,并在进行数据格式转换后,在 SmartX 超融合集群中恢复业务。从故障根因到解决方案的提出,SmartX 团队仅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及时保护了关键生产业务及数据,避免故障影响进一步扩大。
目前,用户已利用 SMTX CloudMove 将承载生产业务系统的 40+ 台 VM 迁移至 SmartX 超融合(基于原生虚拟化 ELF)集群。从实施迁移到切换验证,整个项目在 1 天时间内完成,用户对迁移过程的便捷性、稳定性,以及 SmartX 技术团队专业、高效且优质的服务,均表示高度认可。
替换 VMware 虚拟化 + Nutanix AOS
利旧 Nutanix 一体机硬件,一期项目迁移 500+ 虚拟机至 SmartX 超融合,同时实现 VMware 和 Nutanix 替代
随着 Nutanix 一系列变动以及 IT 基础架构国产化转型的深入开展,某头部保险机构以 SmartX 超融合(内置原生虚拟化 ELF)对原 Nutanix 超融合(集成 VMware vSphere 虚拟化)进行了国产化替代。用户利旧 Nutanix 一体机硬件安装 SMTX OS 超融合软件,并在实地测试 SMTX 迁移工具功能性、易用性、兼容性、可靠性及迁移效率后,计划使用 SMTX 迁移工具将 Nutanix 超融合集群的 800+ 业务虚拟机和开发测试虚拟机分两个批次迁移至 SmartX ELF 虚拟化平台。目前,第一期项目共计迁移 500+ 虚拟机,剩余迁移工作正在如期进行中。
欲了解 SMTX 迁移工具测试表现与用户迁移实践,请阅读:VMware 虚拟机迁移指南:10 大关键问题与 3 例用户实践。
除了完整的迁移方案,用户还可基于 SmartX 全栈超融合基础设施,实现 Nutanix 超融合的全面替代与能力升级。欲深入了解 SmartX 超融合与 Nutanix 超融合在性能与功能特性上的对比,请阅读:
您还可下载《超融合技术原理与特性解析合集》系列电子书,了解更多 SmartX 超融合与 VMware、Nutanix 超融合在虚拟化、存储、管理运维等方面的特性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