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中老年人会用微信了,线上钱包里有钱了,具备了成为“流量洼地”的潜质
但我们必须面对一个现实:中老年人还没有成熟的移动支付习惯
只有将中老年人的需求从“遥不可及”变成“触手可得”,才有可能完成流量的直接变现
2020 年或许是“中老年经济”爆发的拐点
(注:文中“中老年人”主要指50岁以上,70岁以下的人群)
8000 万 50 岁+网民基数,占 GDP 8% 的 4 万亿市场规模,99% 的微信渗透空间,微信增长最快群体,超 380 万微信红包用户,至少 10 - 15 年有钱又有闲的时间……这些要素与小程序红利交织在一起,一场“银发”流量红利似乎已在路上。
但事实真是如此么?中老年人的钱好骗不好赚、孝心经济不可持续、交易离不开线下的熟悉与信任……这种种要素叠加,似乎又像是一场中老年人的变现陷阱。
中老年微信小程序,到底是流量红利,还是变现陷阱?什么样的小程序真正能带来红利,哪些流量又是变现雷区?
这些问题我们也很好奇,于是做了这篇梳理,拆解“银发”小程序。
微信上的“银发”流量不容忽视
如果说微信上还有什么流量洼地的话,中老年群体必是其中之一。
到 2017 年 9 月为止,微信月活跃老年用户已超 5000 万。而在 2016 年 Q3 时,这一数据还是 846 万,增速可观。微信现已超过电话和面对面沟通,成为 50 岁以上中老年人的最常用的联络方式。(以上数据引用自腾讯《2017微信数据报告》以及社科院《中老年互联网生活研究报告》)
与此同时,随着 60、70 后也逐渐步入“银发”群体,其在旅游、保健等领域的消费能力也在不断提升。有数据显示,与老年人相关的商品和服务占 GDP 的 8%,约 4 万亿人民币,到 2050 年时很可能达到 GDP 的 1/3 。
线下消费能力提升的同时,“银发”群体在线上的资金积累也呈上升趋势。2014 年春节微信和支付宝红包带动的亲情场景的强驱动,触达了大量的中老年人群。根据腾讯《2016微信数据报告》,2016 年老年人平均月发红包次数为 25 次,月发送红包金额达到 380 元。
中老年人会用微信了,线上钱包里有钱了,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