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tstrap

0528文献阅读

文献序号:第 4 篇
文献题目:城镇化是否带来了耕地压力的增加
文献作者:高延雷、王志刚
来源期刊:中国农村经济经济
发表时间:2021.12.26
 
一、研究目的
(作者为何要做这项研究?要解决什么问题等)
作者想知道城镇化对耕地压力的影响。


二、问题提出
(作者是在什么背景下,按照什么逻辑提出的问题?)
城镇化背景下,变化的除了最表层的人口的迁移的现象,还有随着人口迁移带来的各种变化。比如说土地。显而易见的是,一部分农用地会被改变成非农用地。或者说本来是农用地的土地,因为农村劳动力人口的流失而撂荒或者耕种质量下降等等。这里涉及到一个概念,耕地压力。很多人并不知道这一耕地测算指标,更别提对其进行思考了。大多数人对耕地的认识是集中在耕地面积、耕地质量这种superficial的东西上。也就是作者首先关注到了土地问题,然后关注到了“耕地压力”这个学术关键词,然后与城镇化问题关联,做出进一步的思考进而形成这篇文章。

目前学界对于城镇化对耕地压力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城镇化与耕地面积的关系,然后作者根据“虚拟土地”概念,系统梳理了耕地压力测算指标。然后作者结合比较全面的耕地压力测算指标,从城镇化角度来涉及这个研究。


三、文章贡献
(此文为何能够发表?有哪些贡献?你认为这些确实是贡献吗?为什么?)
 耕地压力指数的测算与分析(K越大,耕地压力越大);耕地相对质量的测算;


四、关键变量
(被解释变量、核心解释变量、工具变量等;若是定性分析文章,此处也可说明主要变量)
 被解释变量:耕地压力指数

解释变量:城镇化水平

控制变量:

五、研究方法
(采用了什么方法?为何采用此种方法?还可采用什么方法?至少回答这三个问题,不需要写出公式)

 
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固定省份效应和不可观测的时间固定效应,进行回归分析。

同时考虑到各个粮食产区在城镇化发展水平、产业布局以及粮食生产要素结构等方面可能存在显著的系统性差异。为了估计各粮食功能区人口城镇化影响耕地压力的异质性,文章还对粮食主产区、主销区、产销平衡区进行分样本考察。

并且进一步拓展对土地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进行考察。

在得出回归结果后,文章考虑到基准回归模型可能存在双向因果和遗漏变量等问题造成内生性。

(PS:这张图呼应昨天学习的内生性产生的原因,以及相应的解决办法——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在这里温故复习巩固一下,刚好相当于昨天学了理论,今天有一个实例来实操一下。)

这篇文章的稳健性检验结果1是工具变量估计,稳健性检验结果2是变更被解释变量(粮食消费量/粮食生产量)

六、研究结论
(得出了什么结论?你认为该结论是否可靠?为什么?有何启示?)

第一,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来讲,样本考察期内中国面临着中轻程度的耕地压力,粮食的供给与需求尚未实现很好的匹配,粮食安全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第二,各粮食功能区的耕地压力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其中,主产区处于安全压力区,且呈现缓慢下降的趋势;主销区处在高度压力区,并且表现出持续且快速的增长态势;产销平衡区则面临中高程度的耕地压力。第三,总体上,人口城镇化的发展并没有带来耕地压力的增加,反而具有显著的缓解作用。从粮食功能区细分来看,粮食主销区和产销平衡区的人口城镇化对耕地压力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但粮食主产区的人口城镇化则带来了耕地压力的显著增加。第四,与人口城镇化的影响效应不同,土地城镇化和就地城镇化均带来耕地压力的显著增加,从而可能会对中国的粮食安全形成挑战。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启示。一是做好人口城真化过程中的农业社会化服务工作,在农业劳动力短缺时提供必要的生产性服务,补齐劳动力投入的短板,确保种植结构顺利调整以及粮地粮用、农地农用,避免弃种抛荒。二是应规避土地城镇化的粗放与低效发展问题,发挥城镇化对土地的集约利用优势,并做好城市内部存量建设用地的挖掘工作。三是应关注就地城镇化增加耕地压力的问题。四是落实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占补平衡政策。


七、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建议
(本文还存在哪些不足之处?为什么?你有何建议?)


 
八、本人的思考
(有关此文的各类延伸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