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tstrap

工信部等四部门印发重要标准化指南,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人工智能的部署要求,贯彻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进一步加强人工智能标准化工作系统谋划,加快构建满足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和“人工智能+”高水平赋能需求的标准体系,夯实标准对推动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发展、引领产业升级、保障产业安全的支撑作用,更好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央网信办、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标准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国家人工智能产业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指南》),不仅为人工智能产业的标准化建设指明了方向,也为人工智能教育领域带来了新的启示和思考。


《指南》指出,近年来,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在技术创新、产品创造和行业应用等方面实现快速发展,形成庞大市场规模。伴随以大模型为代表的新技术加速迭代,人工智能产业呈现出创新技术群体突破、行业应用融合发展、国际合作深度协同等新特点,亟需完善人工智能产业标准体系

《指南》明确提出了发展目标:到2026年,我国标准与产业科技创新的联动水平持续提升,新制定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50项以上,引领人工智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加快形成。开展标准宣贯和实施推广的企业超过1000家,标准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成效更加凸显。参与制定国际标准20项以上,促进人工智能产业全球化发展。

人工智能深度融合实体经济是当前中国的重要经济战略,对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人工智能产业链包括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应用层等4个部分。其中,基础层主要包括算力、算法和数据,框架层主要是指用于模型开发的深度学习框架和工具,模型层主要是指大模型等技术和产品,应用层主要是指人工智能技术在行业场景的应用。

《指南》从基础共性标准、基础支撑标准、关键技术标准、智能产品与服务标准、赋能新型工业化标准、行业应用标准、安全/治理标准等七方面明确标准化体系建设的重点方向。基础共性标准是人工智能的基础性、框架性、总体性标准。基础支撑标准主要规范数据、算力、算法等技术要求,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夯实技术底座。关键技术标准主要规范人工智能文本、语音、图像,以及人机混合增强智能、智能体、跨媒体智能、具身智能等的技术要求,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和应用。智能产品与服务标准主要规范由人工智能技术形成的智能产品和服务模式。赋能新型工业化标准主要规范人工智能技术赋能制造业全流程智能化以及重点行业智能升级的技术要求。行业应用标准主要规范人工智能赋能各行业的技术要求,为人工智能赋能行业应用,推动产业智能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安全/治理标准主要规范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等要求,为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提供安全保障。


其中,关键技术标准涵盖多个领域的具体内容。这些标准主要包括机器学习、知识图谱、大模型、自然语言处理、智能语音、计算机视觉、生物特征识别、人机混合增强智能、智能体、群体智能、跨媒体智能和具身智能等方面的标准。例如,机器学习标准规范了训练数据、数据预处理、模型表达和效果评价,涵盖了多种学习方法如自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深度学习。知识图谱标准则涉及描述、构建、运维、共享和应用,包括多个方面如知识表示与建模、知识获取与存储、知识融合与可视化等。


该《指南》不仅仅只是技术标准的制定与普及,其核心在于对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催化作用以及对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强力推动。通过精准界定和标准化关键技术领域,如机器学习、知识图谱、大模型等前沿技术,该指南不仅强化了技术创新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稳健性与安全性,还极大地促进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实体经济中的广泛渗透与深度应用。

此举无疑将加速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向高质量发展的轨道迈进,引领整个产业链实现持续升级,为经济结构优化和产业升级转型铺设坚实基石。随着这些新技术与标准的广泛实施,各行各业将迎来智能化转型的崭新机遇,通过高效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显著提升生产效能与管理水平。特别是在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交通等关键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极大地促进实体经济的智能化改造与现代化升级,为产业转型与经济结构优化注入强劲的技术动能。

此外,《指南》还特别强调了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明确提出要支持标准化研究机构加大对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力度,并强化面向标准化从业者的专业培训。同时,鼓励企业、高校及研究机构等多元主体将标准化能力纳入人才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共同构建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标准化人才梯队,为人工智能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与智力支持。

原文如下图:

丨内容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丨整合:唯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