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Window前导知识
Window和View的关系:
Window是一个窗口的概念,Android中所有的视图都是通过Window来呈现的,不论是Activity、Dialog还是Toast,视图实际都可以看成是附加在window上,即Window是View的载体。
那什么是window,在Android的window机制中,每个view树都可以看成一个window。为什么不是每个view呢?因为view树中每个view的显示次序是固定的,例如我们的Activity布局,每一个控件的显示都是已经安排好的,对于window机制来说,属于“不可再分割的view”。
View树:
什么是view树?例如你在布局中给Activity设置了一个布局xml,那么最顶层的布局如LinearLayout就是view树的根,他包含的所有view就都是该view树的节点,所以这个view树就对应一个window。在activity中,最底层的布局就是一个View树,它没有父布局了;而对于一个自定义布局的Dialog来说,Dialog的顶层布局就不属于activity的View树,这是2个View树,所以是2个Window。
Window的相关属性:
1,Window的type属性:这个属性就决定了window的显示次序。window是有分类的,不同类别的显示高度范围不同,例如我把1-1000m高度称为低空,1001-2000m高度称为中空,2000以上称为高空。window也是一样按照高度范围进行分类,他也有一个变量Z-Order,决定了window的高度。window一共可分为三类:
应用程序窗口:应用程序窗口一般位于最底层,Z-Order在1-99
子窗口:子窗口一般是显示在应用窗口之上,Z-Order在1000-1999
系统级窗口:系统级窗口一般位于最顶层,不会被其他的window遮住,如Toast,Z-Order在2000-2999。如果要弹出自定义系统级窗口需要动态申请权限。
Z-Order越大,window越靠近用户,也就显示越高,高度高的window会覆盖高度低的window。
2,Window的flag属性:flag标志控制window的东西比较多,很多资料的描述是“控制window的显示”,但我觉得不够准确。flag控制的范围包括了:各种情景下的显示逻辑(锁屏,游戏等)还有触控事件的处理逻辑。控制显示确实是他的很大部分功能,但是并不是全部。
3,Window的softInputMode属性:这一部分就是当软件盘弹起来的时候,window的处理逻辑,这在日常中也经常遇到,如:我们在微信聊天的时候,点击输入框,当软键盘弹起来的时候输入框也会被顶上去。如果你不想被顶上去,也可以设置为被软键盘覆盖。
一些API概述:
ViewRootImpl:连接View和WindowManagerService的桥梁,另外还负责View的绘制工作,同时也通过IPC通信(BInder)让WindowManagerService创建Window。
WindowManager:一个接口,继承自ViewManager,负责对Window的管理,其实现类是WindowManagerImpl,实际是WindowManagerGlobal(APP内单例)。在一个APP内可能有多个Activity,于是就有多个View树,多个ViewRootImpl,多个Window。在创建、删除Window时,实际的执行者是WindowManagerService(通过Binder通信)。
PhoneWindow:Window接口的唯一实现类。
Windowstate:windowstate负责管理一个具体的window,由WMS在addWindow()创建,包含了窗口的所有属性,WMS管理多少window,其内部就有多少windowstate,windowstate内部定义了一些属性,可以管理window的显示层级与次序。
二,窗口层级计算:
窗口主序计算:
WindowState其中一个属性为mLayer,表示窗口在Z轴的位置,mLayer值越小,窗口越靠后,mLayer值越大,窗口越靠前,最前面的一个窗口就作为焦点窗口,可以接收触摸事件。因为窗口的切换,切换后的Z序(窗口的显示次序称为 Z 序)就可能不同,所以mLayer的值不是固定不变的。mLayer是通过WindowState的另一个成员变量mBaseLayer的值计算得到,mBaseLayer的值是固定不变的,只和窗口类型有关。mBaseLayer(称为主序)是WindowState的构造方法中赋值。
mBaseLayer =窗口类型×10000+1000
窗口类型取值范围是[1,36],比如应用程序的窗口是2,电话类型的窗口是3,Toast窗口是8…,因为系统中同类型的窗口比较多,所以对返回的整数值乘以10000(WindowManagerService.TYPE_LAYER_MULTIPLIER),在加上1000(WindowManagerService.TYPE_LAYER_OFFSET),相当把Z轴划分成了31个值域,不同类型的窗口的Z轴位置都是处于两个不相交的值域之中,互相不打扰。OK,通过mBaseLayer,我们知道了窗口是如何排序的,一个窗口有可能需要依附在一个父窗口上,作为一个子窗口,所以除了主序的概念外,还有子序。
窗口子序计算:
SubLayer(称为子序),SubLayer值是用来描述一个窗口是否属于另外一个窗口的子窗口,或者说SubLayer值是用来确定子窗口和父窗口之间的相对位置的。
一个Activity中有三个子窗口WindowState1、WindowState2、WindowState3,WindowState1WindowState2在窗口A的前面,WindowState3在A的后面,这几个兄弟窗口为什么可以这样排序呢,这就是mSubLayer的作用,子序越大,则相对其他兄弟窗口越靠前,反之,越靠后,如果为负数,就处在父窗口的后面,如窗口A中的WindowState3,子序是根据窗口类型调用subWindowTypeToLayerLw确定的,subWindowTypeToLayerLw同样是在Window的构造方法中调用的。
子序的范围是[-2,3];
Z序调整:
当WindowState创建完成,并且被添加到WMS维持的数组里面后,就需要调用WindowLayersController的assignLayersLocked(windows),进行Z序的调整。
一些疑问和解答:
1,Layer值为何乘以1W?
这是因为相同类型的窗口的Z轴位置都是有着相同的值域,而不同类型的窗口的Z轴位置都是处于两个不相交的值域,又由于每一种类型的窗口的数量是不确定的,因此,WindowManagerService服务就需要为每一种类型的窗口都预留一个范围足够大的值域,以便可以满足要求。
2,layer值乘以1W后为何还要再加上1000?
窗口在打开或者关闭的时候,为了不那么突兀,都会设置一个动画,所以Z序号设置1000的偏移量就是为了这个动画层级属性预留的空间。
3,上文中提到Window的type属性用于控制显示层序,这里又有WindowState的layer属性也可以控制显示层级,那么最终起作用的是谁呢?
是Layer,实际上,Layer就是通过Window的type属性计算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