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otstrap

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学习笔记(12) -- 总线和I/O系统

学习笔记

前言


本文主要是对于b站尚硅谷计算机组成原理的学习笔记,仅用于学习交流。


总线


1. 组成

总线主要由三种信号线组成:

  • 数据线:用于传输实际的数据,宽度决定了数据传输的并行性。

  • 地址线:传输内存或I/O设备的地址,决定了系统可以寻址的最大内存空间。

  • 控制线:传输控制信息,协调设备间的操作,确保数据正确传输。


2. 结构

总线可以按功能和设计架构分为不同的结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2.1 单总线结构

单总线结构指计算机系统内所有部件(如CPU、内存、I/O设备等)共享一条总线。这种结构简单,硬件开销低,但随着设备增多,竞争激烈,容易出现瓶颈。

2.2 双总线结构

双总线结构通常将内存总线I/O总线分开,这样可以有效地分担总线带宽,提高整体性能。常见于需要高性能内存访问的系统。

2.3 三总线结构

三总线结构进一步将高速I/O设备与其他设备分开,专门为I/O设备提供单独的高速总线。这样可以避免I/O设备与CPU或内存的争用,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3. 性能指标

总线的性能指标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 数据传输速率:指单位时间内通过总线传输的数据量,通常用MBpsGbps表示。

  • 宽度:8位/32位等,表示总线一次可以传输的数据位数。

  • 带宽:总线的数据传输宽度和传输速率的乘积,表示总线一次可以传输的数据量。

  • 延迟:数据从一个设备到达另一个设备所需的时间,低延迟意味着更高效的数据传输。

  • 总线复用:通过在同一条总线上传输多种信号(如地址、数据、控制信号),减少了硬件资源的需求,提高了总线的利用率。

  • 总线周期:总线进行一次完整数据传输所需的时间。

  • 最大容量:总线能够支持的最大内存或设备数量。


4. 总线标准

常见的总线标准有很多,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4.1 ISA
  • 由IBM推出,常用于早期的8位和16位计算机。

  • 最大传输率为16 MBps,地址线24位,数据线16位。

4.2 EISA
  • 在ISA的基础上扩展,支持更高的传输率(最大33 MBps),使用32位数据线和32位地址线,改进了传输效率。

4.3 VESA
  • 由VESA提出,主要用于显卡等高带宽需求的设备,最大传输速率可达133 MBps,采用32位或64位数据线。

4.4 PCI
  • 提供更高性能的总线标准,支持即插即用,33 MHz的时钟频率,数据传输速率为132 MBps,支持32位和64位数据通道。

4.5 PCIe
  • 基于串行通信,支持更高的带宽,最新版本支持的传输速率可达8 Gbps。

4.6 AGP
  • 专为显卡设计的总线,具有较高的带宽,最大传输速率可达533 MBps。

4.7 USB
  • 做到了真·即插即用,主要用于外设连接,支持热插拔,传输速率从1.5 Mbps到10 Gbps不等。

4.8 RS-232C
  • 用于串行数据交换,通常用于20米以内的通信,广泛应用于早期的计算机外设。


5. 总线仲裁

总线仲裁是多设备系统中用于决定哪个设备能够访问总线的机制。常见的仲裁方式有:

5.1 链式仲裁
  • 每个设备按顺序连接,优先级由设备在链条中的位置决定,简单但效率较低,适合设备数量较少的系统。

5.2 计数器仲裁
  • 每个设备有一个计数器,设备的优先级由计数器的值决定。优先级动态变化,避免了“饥饿”问题,适用于设备较多的系统,

5.3 独立请求仲裁
  • 每个设备可以独立发出请求,仲裁器根据请求决定哪个设备获得总线。灵活且高效,但可能出现争用和复杂的仲裁机制。

5.4 总线仲裁机制的应用

不同的总线仲裁机制适用于不同的系统,主要的选择标准包括:

  • 设备数量:设备数量多时,计数器仲裁和独立请求仲裁较为高效。

  • 系统复杂性:较为简单的系统可能使用链式仲裁,较为复杂的系统则可以选择计数器仲裁和独立请求仲裁。

  • 公平性要求:如果系统中设备间的公平性要求较高,计数器仲裁和独立请求仲裁更为合适。

5.5 总线仲裁的优缺点总结
仲裁方式优点缺点
链式仲裁实现简单,硬件开销小,适合设备数量少的系统,只需要两根线便可实现功能。效率低,设备数量多时存在等待延迟,可能产生优先级反转问题。
计数器仲裁提供动态优先级调整,较高的公平性,适合多设备系统,需要log(n) + 1根线来实现。实现复杂,硬件开销大,需要全局同步。
独立请求仲裁灵活高效,设备独立请求,适用于灵活的设备间竞争,需要2n根线实现。可能导致争用,仲裁复杂,低优先级设备可能无法及时获得总线。

6.总线通信控制

  • 同步通信

    • 规定明确,简单,但具有局限性。

  • 异步通信

    • 采取握手方式,一问一答的方式实现,克服了同步通信的缺点,但控制逻辑更复杂,传输率更低。

    • 分为不互锁,半互锁,全互锁式(TCP协议的三次握手)。

  • 半同步通信

    • 前两者的结合。

  • 分离式通信

    • 将传输周期分为两个子周期,A为主设备,B为访问的设备

    • 第一个子周期,A占用总线向B设备发送信息,之后立即退出占用总线。

    • 第二个子周期,B设备接受到了A设备发送的信息,在内部准备好A需要的信息后,再占用总线向A发送信息。

    • 总的来说节省了等待B设备准备数据的时间,但设计更加复杂。


I/O系统

1. 组成

1.1 I/O软件
  • I/O指令

    • 由操作码/命令码/设备码组成。

    • 命令码:表示具体的操作类型,如输入、输出、状态检测等。

    • 操作码:标识该命令为I/O指令。

  • 通道指令

    • 通道是操作系统与I/O设备交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负责处理与I/O设备相关的操作。

    • 通道指令是指通过通道进行I/O操作时所使用的指令,它通常是计算机硬件的一部分,直接影响设备的工作和数据传输。

1.2 I/O硬件
  • 采取接口模块的I/O系统

    • 接口模块/I/O设备。

  • I/O通道

    • 通道/设备控制器/I/O设备

  • I/O总线


2. I/O接口

2.1 功能
  1. 选址功能

    • I/O接口负责为每个外部设备分配一个唯一的地址,这样计算机系统能够通过该地址访问特定的I/O设备。

  2. 数据缓冲

    • I/O接口使用缓冲区存储数据,以解决设备速度差异问题,避免因传输速率不匹配而导致的数据丢失或过载。

  3. 串并转换

    • 对于串行通信的设备和并行通信的计算机,I/O接口负责进行串行与并行数据格式的转换,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兼容性。

  4. 电平转换

    • 计算机内部和外部设备通常使用不同的电压标准,I/O接口负责将信号电平转换,使设备能够正确理解信号。

  5. 传送控制命令

    • I/O接口发送控制命令,确保I/O设备能够按时启动、停止或执行特定的操作。

  6. 反馈状态信息

    • I/O接口不断监控设备的状态,并反馈给计算机,告知设备是否处于就绪、忙碌、错误等状态.

2.2 I/O接口的基本组成

I/O接口的基本组成通常包括以下几个关键部分:

  1. 设备选择电路

    • 当设备码匹配时,发出设备选择信号,选择并激活目标I/O设备。该电路确保数据和控制信号被发送到正确的设备。

  2. 命令寄存器/命令译码器

    • 命令寄存器:用于暂时存储通过命令线传输过来的命令码。

    • 命令译码器:对命令寄存器中的命令进行解析,决定该执行的操作类型,如读、写、状态检测等。

  3. 数据缓冲寄存器 (DBR)

    • 用于暂存即将传输的数据或已接收的数据,解决计算机和外部设备之间的速度差异问题。数据缓冲寄存器确保数据在适当时刻被正确传输和处理。

  4. 状态触发器

    • 包括完成触发器(D)和工作触发器(B),用于表示设备的工作状态和操作完成状态。这些触发器提供设备当前状态的实时反馈。

  5. 中断请求触发器

    • 发送中断请求信号,当设备完成任务或发生异常情况时,触发中断请求,通知CPU进行处理。

  6. 中断屏蔽触发器

    • 实现对中断请求的屏蔽功能,用于控制哪些中断信号需要被忽略,防止不需要的中断干扰正常的操作。

2.3 I/O端口及其编址
  1. 端口

    • 指的是接口电路中的一些寄存器,包括数据端口,控制端口,状态端口。

  2. 编址

    • 统一编址:将I/O地址看成存储器地址的一部分,可以通过CPU直接进行访问,缺点是减少了主存的容量。

    • 不统一编址:I/O地址和存储器地址完全分开,两者独立,但与此同时需要专门的I/O指令进行访问,结构更清晰,但指令系统更加复杂。


3. I/O方式

3.1 程序查询方式
  • 定义:在程序查询方式下,CPU通过不断查询设备的状态寄存器来判断I/O操作是否完成,是否可以进行下一步操作。

  • 过程:程序轮询外设的状态寄存器,检查是否就绪,如果未就绪则继续查询,直到操作完成。

  • 特点:

    • 简单易实现,但效率较低。

    • 占用CPU资源,CPU在等待期间无法执行其他任务。

    • 常用于I/O操作较少、延迟要求不高的场景。

3.2 DMA方式 (Direct Memory Access)
  • 定义:DMA方式通过DMA控制器直接将数据在I/O设备和内存之间传输,CPU仅在初始化传输时参与,不需要进行数据传输过程中的干预。

  • 过程:CPU向DMA控制器发送命令,DMA控制器负责直接在内存和I/O设备之间传输数据,传输完成后生成中断通知CPU。

  • 特点:提高了数据传输效率,释放了CPU的处理能力。

    • 适用于大量数据传输的场景,如磁盘、网络、音视频处理等。

    • 需要额外的硬件支持(DMA控制器)。

    • 支持更高的带宽和低延迟。


结语

总之算是先把计组的知识点过了一遍,感觉距离掌握这门课还差很多...

看来是逃不了二刷了,不过学习计组的过程,姑且还不算枯燥。

另外再次推荐一下这位老师,讲得真的很不错....

;